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学习古汉语的方法和技巧)
-
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
网上有关“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学习古汉语的方法和技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训诂是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义进行解释和标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名词解释:
1. 形训: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训诂方法。
2. 声训:利用词的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3. 据文证义:利用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词义。
4. 辨体明义: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明确词义的训诂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5. 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6.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7. 本义:一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8. 引申义: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意义。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和语义,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学习古汉语的方法和技巧
依据意义把全部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
一、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例如:
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
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史记?吕不韦列传》)
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水经注?清水》)
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主父偃列传》)
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史记?张丞相列传》)
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例如:
① 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晁错传》)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孔子世家》)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汉书?文帝纪》)
这些例句中的程度副词可以译成“更”、“更加”等。
① 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汉书?李广利传》)
②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 ,不敢发。……故盗贼寖多。(《史记?酷吏列传》)
③ 春秋之时,王道寖‘坏。(《汉书?刑法志》)
④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些例子中的“渐”、“浸(寖)”、“稍”都是逐渐、渐渐的意思。但“稍”字又有稍微、略微义,例如: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
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例如:
① 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纪》)
②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③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④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例① 的“差”是略微的意思;例②“少”,不是多少之少,也是稍微、略微义;例③的“略”也是略微义;例④的“颇”亦表程度较轻,可译为约略、稍微。但是,“颇”有时也表示程度之高,相当于今天的“很”,例如:
①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史记?儒林列传》)
大体来说,在程度副词中,表进一层意思的“加”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稍”表逐渐,“少表”略微与今用法不同;“颇”字的二义中,今天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下表程度之高一义。
二、 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有的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表范围的全部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例如:
① 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②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史记?叔孙通列传》)
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⑤ 公疾,徧赐大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或用在动词前,或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谓语前,所限定的对象或动作行为,或是人物、事物。这一类范围副词有“唯”、“仅”、“第”、“但”、“独”、“特”、“直”、“徒”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有”。例如:
①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②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③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量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 至秦,焚书,书散亡益我,于今独有士礼。(《史记?儒林列传》)
⑤ 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史记?儒林列传》)
⑥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了?梁惠王下》)
⑦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几个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中,第、但、独、特、直、徒不但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是一组音同或音近的通用字。这几个字上古声母均属定母,具有双声关系;韵部,“徒”属鱼部,“特”“直”属职部,“独”属屋部,“第”属脂部,“但”属元部,主要元产时相同或相近。
副词“仅”在古汉语中有二义,一是表示少,相当于“只”。例如:
①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柳子厚墓志铭》)
另一义是表示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这一用法在中古开始出现。例如:
① 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晋书?赵王伦列传》)
② 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
③ 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迹。(白居易《昭国闲居》)
后面这一意义的“仅”,读音是jìn。
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这几个词都有称代作用,是称代性副词,一并在范围副词中加以介绍。例如:
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② 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汉书?高帝纪》)
③ 君何不 太尉,深相结。(《汉书?陆贾例传》)
但是“相”字除具有相互义外,很早就用于偏指,起偏指一方的称代性副词的作用。例如:
① 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以与我郑国争土地。(《左传?隐公十一年》)
②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墓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效。(《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例①“相从”是说让许国服从郑国,而不是两国互相服从;例②是说陈余不肯救张耳,而不是说二人不肯互相救助。
三、 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例如:
①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晏列传》)
②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史记?蒙恬列传》)
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④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传》)
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例如:
①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② 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例如:
① 上方踞床洗,召市入见。(《史记?黥布列传》)
② 禹梦车骑声正讙,来捕禹,举家忧愁。(《汉书?霍光传》)
③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例如:
①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②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史记?陈涉世家》)
③ 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张释之列传》)
④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乱废。(《龚遂传》)
四、 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
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例如:
①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许行》)
②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韩之战》)
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蔺列传》)
④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吕氏春秋?爱类》)
例① 的“固”可译作“本来”;例②的“必”可译作“一定”;例③的“诚”可译作“的确”;例④的“信”可译作“确实”。
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例如:
①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② 玉之言盖有讽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玉,指宋玉。言,指宋玉《风赋》中的话。
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表估量的“盖”、“殆”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许”、“大概”。
五、 否定副词
古汉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等。这些否定副词语音相近,用法相通。
“不”“弗”同属帮纽,韵部上“不”属微部,“弗”属物部,为阴入对转。“不”的用法古今变化不大,它是一个一般的否定副词,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也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例如:
① 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鞍之战》)
②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韩之战》)
③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
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②的“不祥”“不孙”中的“不”作饰形容词;例③“不”修饰不及物动词;例④“不”修饰及物动词。
“弗”相当于“不”。但先秦时“弗”后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以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弗”相当于“不+之”,即“弗”是由“不”和置于动词前的宾语“之”压缩而成。用“弗”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的例子如:
①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城濮之战》)
③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④ 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先秦时,“弗”后动词也有带宾语的,如“虽与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这种用法的“弗”看不出与“不”有什么不同。两汉及两汉以后不但“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多起来,而且“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事物性状的否定,也译成“不”。例如:
① 上以灌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后本纪》)
“毋”和“勿”同属明母,与“不”、“弗”同为唇音字。“毋”、“勿”和“不”、“弗”的区别在于,“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用在祈使句命令句中着力于表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或劝阻,前人称之为“禁戒之辞。“毋”又写作“无”。“毋”(无)、“勿”表禁止或劝阻可译为“不要”、“别”。例如:
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选进》)
③ 大毋侵小。(《左传?误用公十九年》0
④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张释之列传》)
⑤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以十五年》)
⑥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毋”(无)、“勿”用在叙述句中的动词前,表示不实行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不”或“不用”。例如:
① 若又勿坏,是无所 以重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③ 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以书?蒯通传》)
④ 君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⑤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论语?学而》)
“未”属明母物部,与上述各字音亦相近。在用法上,“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例如:
①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有时“未”也用来表示一般的否定,与“不”用法相同。例如:
③ 君未知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非”属帮母微部。它的用法上的特点是:不只是否定后面的动词,而是否定整个谓语,尤以否定名词性词哀思为多。例如:
① 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②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君》)
③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以求之者也。(《论语?学而》)
④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①②③是否定名词性谓语,翻译时,可译成“不”加上适当的动词,或译成“不是”;例④⑤⑥是否定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误用语,可译成“不是”。应当注意的是,不管是译成“不是”,还是译成“不”加上其他动词,“非”都不是系词(判断词)或动词,而只是一个表否定的副词而已。
六、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幸运,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掌握理论知识
学习古汉语,需要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
学习常用词汇学习古汉语的重点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要能读懂古书,至少要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
学习古汉语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应很好地掌握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
注意特殊规则学习古汉语需要注意特殊规则,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是什么意思?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是文言文。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简介: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定下公认明显的划分界线。一般都以 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为分水岭。古代汉语可以细分为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
从狭义上讲古代汉语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以及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广义的古代汉语加上六朝以后形成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古代白话。古代汉语分期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先秦到西汉,中古汉语是指东汉到隋朝。
训诂的拼音
训诂的读音是Xùn gǔ。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所谓"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诂的具体方式
1、"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2、"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3、"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训诂与训诂学的异同
训诂,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是一种动作行为。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是一种学问。
训诂学大概是怎样的研究方法?现今的那些注释都是怎样得出的?请专业人士回答一下,刚接触古代文学,对这
训诂学: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
训诂的方法有:一据古训,二破假借,三辨字形,四考异文,五通语法,六审文例,七因声求义,八探求语源
简单讲,训诂主要是通过形训(分析文字形体解释字义)、声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义训(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使词义明晰。
训诂学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状态,清代到达高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出现很多编撰活动:如《尔雅》(第一部成系统训诂专着)、《说文解字》、《毛诗笺》、《康熙字典》(现存第一部官修字典)等,都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这个大致了解就好
训古的意思是什么
训诂:“训”和“诂”都是解释的意思。《说文》:“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在语文方面,就是指字、词、句的解释。诂,本指古语。吕忱《字林》:“诂,故言也。”特别指不同于今语的古语。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解释古语也叫诂。《说文》:“诂,训故言也。”对典籍中的古语所作的解释也叫“诂”。“诂”又写作“故”。
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或古语的解释,引申之,解释方言也叫训诂。我国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就不仅“释古今之异言”,也“通方言之殊语”。推而广之,解释古语、方言以外的其他词语也属于训诂的范围,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训诂在其特定对象,即文献语言。
训诂最初主要指对古书中的词、句的解释,后来范围逐渐扩大,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的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训诂。
①解释词义 《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布,币也。”
②串讲句意 《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以刀剑相接击也。”
有时,句意串讲中包含有词义解释。《诗·鄘风·载驰》:“陟彼阿丘。”毛传:“升至偏高之丘。”
③说明表现后法或修辞方式。《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④申述篇章旨意 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章旨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⑤说明典章制度 《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⑥引证史实故事
可见,训诂除涉及字义词义外,还涉及句意章旨,语法修辞,典章制度,历史事实等各方面的内容。但不管范围多宽,内容多广,其目的总是是读者能了解语义,任何内容都是围绕着语义的解释展开的,因此我们说,语义解释是训诂的主要内容,而语义解释中,词义解释所占的比例最大,是训诂的核心内容。
训诂学:以历代文献语言为对象,以语义为主要内容的分析语言,解释语言的学科,即主要从语义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关于“古代汉语训诂名词解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728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 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 翠钿晓寒轻,独倚秋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