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魏博的割据世系历史(不差钱也不缺人,奈何智商欠费,说说唐末最「 ”二哈”藩镇)

魏博的割据世系历史(不差钱也不缺人,奈何智商欠费,说说唐末最「 ”二哈”藩镇)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9-25    点击:  200 次

魏博的割据世系历史

网上有关“魏博的割据世系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不差钱也不缺人,奈何智商欠费,说说唐末最「 ”二哈”藩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魏博传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传十世,有州七。 田氏自承嗣至怀谏,四世,凡四十九年。

田承嗣,(唐德宗)大历七年(773)为节度使。大历十三年(779)九月,卒,时年七十五。

田悦,承嗣侄,受承嗣遗命继位。兴元元年(784)被堂弟田绪击杀。

田绪,承嗣六子,杀堂兄继位。贞元十二年(796)四月,暴卒,时年三十三。

田季安,绪子,继父位,年十五。(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卒,时年三十二。

田怀谏,季安子,继父位。年幼,政不在己,为田弘正得政。

田弘正,本名兴,承嗣堂侄,元和七年(812)入朝,降。忠于大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二十八日夜军乱,死。

史宪诚,长庆二年正月(822)为留后,大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829),为军众所害,凡七年。 何氏自进滔至全暤,凡三世,四十二年。

何进滔,灵武人,世为本军校。宪诚死,众人推为留后。开成五年(840)死,赠太傅,谥曰定。

何重顺,进滔子。(唐懿宗)咸通七年(866)死,赠太师。

何全暤,重顺子,咸通八年(867)拜节度使。咸通十一年(870)军中叛乱,死。 韩氏二世,共十二年。

韩允中,原名君雄,咸通十一年(870)为留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十一月卒,年六十一,赠太尉。

韩简,允中子,袭留后。中和元年十一月(881)兵败身死,彦祯代之。 乐氏,七年。

乐彦祯,继韩简位,中和二年(882)为留后。被部下逼迫出家。

乐从训,彦祯子,文德元年(888),兵败,死。

赵文弁,乐彦祯死,众将推举之为留后。旋为众人杀死。 罗弘信,字德孚,魏州贵乡人。文德元年继赵文弁为留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九月卒,年六十三。

罗绍威,弘信子,袭父位为留后,降于朱温(后梁)。

不差钱也不缺人,奈何智商欠费,说说唐末最「 ”二哈”藩镇

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节度使,是唐朝设置的节度使,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位于今河北大名一带,属唐河北道。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魏博(开山祖师是安史之乱中攻克洛阳的田承嗣)和成德(河北骑兵第一)、幽州(安禄山的老巢,反政府士气最高)三个藩镇是唐朝中期以后闻名天下的河槊三镇,他们同淄青(前身就是不服安禄山的平卢镇人员,渡海后在山东建立的藩镇)、淮西(风雪袭蔡州的反面主角)两个藩镇一起让唐朝的皇帝们头疼不已。 魏博藩镇在河槊三镇中以人多钱多著称,它管理的民众数量是河北两个同行的总和,再加上魏博地区有发达的纺织手工业,「 ”南北朝末期及隋世纺织业……大约言之,以河北之博陵、魏郡、清河最为发达,河南北其他诸郡及蜀郡次之。江南豫章诸郡绝非其比也”,经济基础和综合潜力在晚唐藩镇中数一数二。但这个藩镇在晚唐却成了朱温等人的背景板。这种结果跟魏博全镇上下的智商有关键关系。 魏博藩镇兵多,马不壮,它的骑兵数量并不多,在历次藩镇大战中主动出击扩张地盘的次数不多,士兵喜欢窝里横。魏博藩镇的主宰并不是节度使,而是牙军。魏博牙军总数5000人(整个藩镇的常备军是五万人上下),从帮助田绪坐上魏博节度使大位那天起,就成了藩镇的主宰。他们先后逼死、杀死了田布、史宪诚、何全皞、韩简等长官。魏博牙军有奶就是娘,谁敢抢他们的钱就和谁玩命,试图削减他们福利的史宪诚、何全皞就因此被杀。如果长官敢建立新的同行(牙军性质的部队),也要被他们杀死。 朱温崛起后,魏博藩镇从上到下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给朱温干涉魏博事务大开方便之门。先是没头脑的坑爹货乐从训(节度使乐彦祯之子)杀死了前宰相王铎后害怕报复,组建了数百人的私人卫队「 ”子将”,造成了牙军全体骚动,让老爹乐彦祯不得不出家做了和尚(最后也被杀了)。乐从训不甘心,以相州(藩镇人口第二大州)为基地准备了三万大军要夺回魏博。不高兴的牙军先后立了赵文弁(这货很怂,被牙军直接砍了)和罗弘信为长官,暴揍乐从训。乐从训这才不得不向朱温求助,朱温很快派大军肆虐了整个魏博,到处抢钱抢粮。 由于乐从训被罗弘信杀死,朱温才不得不停止了干涉魏博事务。新上台的罗弘信智商也不算高,他在朱温的挑拨下主动攻击李克用手下的四太保李存信(这只部队只是为了救助朱瑾兄弟,就是军纪差点),激怒了李克用。当李克用全军来袭时,朱温并没有全军压上,而是派了头号打手葛从周带着精锐帮忙。在大战中葛从周设计抓获了李克用的长子李落落,李克用很有骑士风度准备赎人。罗弘信可不觉得自己是差钱的人,主动杀死了李落落,和李克用结下了不死不休之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朱温的战车上。 罗弘信在898年死后,他21岁的儿子罗绍威成了魏博的主人。「 ”不高兴”的牙军依旧跋扈,牙军首领李公佺甚至焚烧了他的府邸,气得罗绍威冲动之下求助了亲家朱温,这才有了「 ”铸错”的典故。「 ”不高兴”的牙军肆虐魏博上百年,被他们淘汰的聪明长官不少,敢于出头的大多是罗弘信这样有胆量的老愤青,因此整个魏博藩镇在唐末大混战中都呈现出一副智商不够的样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势力有哪些?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762~805),是割据形成发展时期。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者)镇大将李正己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以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四人。在今湖北,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今湖北西北部达十九年。建中二年(781),梁崇义被消灭,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四年前,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路过京师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最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贞元元年(785)八月平定李怀光,二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也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德宗经过这场恐慌之后,转为执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准备工作,一是加犟禁军(神策军),二是充实府库。不过,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后果,即宦官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年(805)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元和元年(806),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许,就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徵讨,李锜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犟了信心。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田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籍,请朝廷任命管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自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然割据自雄,继位的是另一个淮西大将吴少阳。九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主战,徵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于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不力,战争拖了四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缐督师,十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十四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于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

第三阶段从唐穆宗初至唐懿宗末(821~874),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元和十五年,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以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长庆元年(821)卢龙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着,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于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还是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为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即使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内,也新出现一些较弱的割据者,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在李德裕主持下,平定了泽潞。这次被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于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割据藩镇控制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徵。

第四个阶段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徵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天佑四年(907),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在中国的历史上,河北藩镇为何始终不受中央管辖?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其中割据时间最长的,当属范阳、镇冀、魏博三镇,因为地处黄河之北,史称河朔三镇。

自建立之日起,唐朝中央政令就在上述三镇无法施行,其节帅的任免也不由皇帝决定,而是由军中自行授受和推举,据统计,河朔三镇共有五十六名节度使,除唐穆宗时由中央直接派遣张弘靖、田弘正、李愬等人为卢龙、镇冀、魏博节度使外,其余五十三位节度使或留后都久居河北军中。

即便是上述三位节度使,也并未能真正掌握当地军权,田弘正被部下杀害,张弘靖被囚禁,李愬虽然幸免但对魏博镇的骄兵悍将也无力指挥。

唐宪宗元和年间,河朔三镇慑于朝廷平定淄青镇和淮西镇的威势,相继归命,并接纳了朝廷派遣的节度使,魏博的辖地为魏、博、相、贝、卫、澶六州,镇冀的辖地为恒、冀、深、赵四州,范阳辖地为幽、涿、妫、莫、瀛、营、平、蓟、檀九州,总计19个州。

如果再将其中分拆出的横海镇,也称沧景节度使,所属的沧、景、德、棣四州,和义武镇也称易定节度使,所属的易、定二州计入,则大约有25个州叛服无常。

而整个唐朝的地盘,根据《旧唐书·宪宗纪》记载:

己卯,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

也就是说,在元和年间,唐朝的总辖地是295个州府(唐代的府是比州级别高的州级单位),则河朔三镇归命时的地盘占唐朝全境州数的644%,略多于1/20,而其极盛时代,约占唐朝全境州数的847%。

当然,由于河北地区人口密集,州的辖地面积要远小于山南、剑南、岭南地区,在实际面积上,要比这个比例还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块地盘的军事实力并不弱。

范阳镇的兵力在5-7万左右,镇冀镇的兵力在5-7万之间,魏博镇则最多时达到10万,裁军后还有7万,也就是说,其长期兵额维持在17万左右。

而元和年间的数字为:

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

也就是说,河朔三镇的兵力占整个唐朝军队总数的2048%,也就是1/5。

而据学者统计,河朔三镇归命时财政收入总数不过4,470,727贯(见马春华《浅论唐代河朔三镇长期割据的财政原因》,但却有高达50-90万贯的盈余。

《民族史研究》2005年00期),而唐代全国财政收入规模则有一个指标混乱的数字:

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包含元和年间天下各道两税、榷酒、斛梪、盐利、茶利的总计数,是粮食+钱的累加,而没有经过换算。

同时,两税法制度规定,唐代天下财政收入三分,一分送省,一分送使,一分留州,也就是中央收入、道(节度使)收入和地方收入三个板块,真正能够被中央使用的是送省部分。

而这之中,又有特例:

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

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

也就是说,中央能够完全控制的财源,只有49个州,144万户,另有71个州,因为军事原因,根本不交户口版籍,是财政上的只出不进。

在此条件下,唐代元和年间中央能够控制的收入大约只有900万贯左右,且已经作为常项支持花出去了,只有两个科目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平叛战争,其一为皇帝的内库,其二为户部的节余钱,但其总规模也不过500万贯左右,而且来源并不稳定,如前者主要来自于天下各道、镇的进奉、羡余,直白地说,即节度使、观察使对皇帝的贿赂……

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

藩镇割据指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有五个类型的藩镇:

1:河朔割据型(死敌独立反叛):以河朔三镇为首,范阳(或称卢龙、幽州),魏博(魏郡邺城,邺城是现在安阳,或称天雄),成德(河北中部保定、石家庄等地)等。完全独立,统帅僚属人事任免自决,财政独立,军事对抗。世袭统治。

2:中原防遏型(朝廷亲藩,外围保护直属藩镇和江南财赋藩镇):保护漕运,将帅多骄纵,听调不听宣。(天平,忠武,宣武等。宣武就是漕运关键点汴州开封)

3:边疆御边型:排挤朔方边防军,让神策军(唐廷中央直辖军,完全听从于君权的军事力量,但被宦官控制,自此唐廷君权旁落,唐君生死废立不由自己,神策军保卫京畿宫廷,平叛时朝廷和亲藩联军主力)力量发展。(夏绥,邠宁,鄜坊等)

4:东南财源型:江南财赋来源,国家朝廷财政支柱。

5:京畿周围型:护卫直属藩镇。同州防御使,陕虢观察使,潼关防御使,河阳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全在长安东洛阳周围),泾原节度使(叛变酿成巨祸),凤翔节度使(川陕汉中交界)等。还有直属未失去控制前,唐廷皇室避难东山再起的后花园,巴蜀剑南两川,山南西道节度使。

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

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亡命山泽、挟藏军器”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百度百科-藩镇割据

关于“魏博的割据世系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2618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