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死后被清算?(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居正)
-
张居正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死后被清算?
网上有关“张居正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死后被清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居正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居正何等聪明,为什么其死后会被清算,他难道没有事先考虑到?
张居正可以说是大明最顶级的政治家、改革家,聪明绝顶那自不必说。但张居正出身并非大富大贵,家庭条件也只能说是尚可,他的父亲张文明也只是个秀才。
然而,张居正却可以凭借他的才华和水平,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顶峰,直达那个最高点,甚至万历皇帝都唯他马首是瞻。只是张居正的结局不太好,不仅权势被一撸到底,连家都被抄了,险些遭到掘坟鞭尸。
那么为什么如此聪明的张居正,死后会被人清算呢?
张居正无法预测未来
自古至今,皇帝都是至高无上的,而且被称作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如果谁能最接近于神,那只能是皇帝,尧帝就被评价为: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要说接近完美的帝王莫过于李世民,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既能上马开疆扩土,令万国臣服,又能治国安邦,为万民谋福利。无限接近于神的皇帝,或许李世民能算一个,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无法预测未来,他也会犯错,他也会留下遗憾。
张居正虽然不是皇帝,但要在名臣中排个名次,张居正也能名列前茅,在明代能给皇帝发号施令的大概也只有张居正。以张居正的聪明才智,他应该会预测到死后结局不会太好,但他毕竟是人,他也无法准确预测到未来的走势,所以也无法提前做出判断。
在独夫治国的封建年代,人的作用极为重要,张居正只要还活着,群臣都会围着他转,改革也能继续进行,而张居正死后,一切都已人走变成了茶凉。
张居正没有预料到万历为夺回皇权,把他做了垫脚石
万历皇帝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李太后为母则刚,对万历要求十分严格。如果万历犯下错误,经常要在李太后面前跪地反省,这个苦万历应该吃过不少次。只是李太后是母亲,母亲教育儿子天经地义,哪怕万历有些怨言也只能听之任之,而张居正就不同了。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不假,而随着张居正权势的增大,对万历皇帝是经常是呼来喝去。事实上,张居正是真的在细心教导万历,希望万历能成为一个千古明君。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张居正或许做得有些不合时宜,导致万历有了逆反的想法。
上朝时,张居正有着特殊照顾,天热的时候,有侍者在旁边扇扇子,天冷了,万历会给张居正脚下放个保暖的毡子。所谓严师出高徒不假,但张居正对万历的态度上,并非是君臣之礼,倒像是老子教育儿子。
史料记载:
初,上在讲筵,读《论语》?色勃如也?,误读作?背?字。居正忽从旁厉声曰:?当作?勃?字。?上悚然而惊,同列皆失色。上由此惮之。?万历每日都会去上课,也叫做讲筵,一次,万历读错了字,是人都会犯错,其实也没什么。张居正却勃然大怒,大声呵斥了万历,万历被吓得寒毛直竖,旁边的大臣们也是相继失色。
张居正以为万历能明白他的苦心,但万历由于长年累月地被训斥,内心也在逐步变得扭曲。张居正活着,万历不敢有所动作,一旦张居正去世,万历的小心思就活了,开始伺机报复。
张居正是万万没想到,苦心教育多年却教出来个白眼狼,这估计是张居正难以预料的事情。
张居正有些个人作风问题
张居正从考中进士一步步接近权力核心层,每进一步都要踩着敌人的尸首,这就是官场的规则,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居正深知其中利害。
两袖清风张居正无法做到,因为要做事就要融入整个大环境,如果特立独行是无法成就大事的。而一味地谄媚逢迎、随波逐流也无法完成他的抱负,所以其中必须找到一个点,那就是既能完成使命,也能享受生活。
据说,张居正就有个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堪比现在汽车中的劳斯莱斯。张居正回家祭祖的时候,就是坐着这个轿子,风风光光回的老家。轿子内部不仅有服务人员,还有办公场所,有些美国空军一号的味道,如此奢华的享受也的确令人咋舌。
张居正自己享受的着最高级别的待遇,却让万历厉行节俭,减少各种铺张浪费和娱乐活动。等到万历主政后,发现了张居正并不是那个勤政廉洁的内阁首辅,于是世界观崩塌,开始疯狂报复。不仅是万历,满朝文武也把张居正的各种问题全部公之于众。
张居正改革得罪的人太多,触碰的利益太多
史料记载: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之所张居正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那是因为他已经把上下政令彻底打通,朝廷工作效率异常高效,赏罚分明,就算再远的地方,也可以马上落实。
除了明初的时候,明廷的政令几乎没有这么通畅过的,而如此的代价就是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让很多人下岗,也让张居正得罪很多利益集团。
改革改革,改就是改变,革就是革除,不论张居正想做得多完美,而一旦要动,那就无法避免损失,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总会有人被淘汰下来,总会有人顶替上去。
这就好比炒股,有人挣钱就有人赔钱,毕竟钱就那么多,不可能无故增加和减少,张居正改革同样如此。
史料记载:
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大之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祯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戍。给事中徐贞明等群拥入狱,视具橐饘,亦逮谪外。?张居正对下属的态度也比较恶劣,稍有不如意便直接革职或者下狱。所以说张居正改革必定得罪太多人,等到张居正倒台,万历还主动踩上一脚,那么大家自然有冤报冤有仇报,那些落井下石者同样不少。
所谓爬得高就可能摔得更惨,张居正长年身处高位,死后难免会遭人清算,但我们也要清楚,张居正改革还是很成功的。如果没有张居正改革,可能大明亡国时间还会缩短很多年,所以张居正仍是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功业也将名垂千古。
历史上怎样评价张居正
《宋史》卷381,王居正传:
王居正,字刚中,扬州人。少嗜学,工文辞。入太学,时习《新经》、《字说》者,主司辄置高选,居正语人曰:“穷达自有时,心之是非,可改邪?”流落十余年,司业黄齐得其文,曰:“王佐才也。”及同知贡举,欲擢为首,以风多士,他考官持之,置次选。调饶州安仁丞、荆州教授,皆不赴。大名、镇江两帅交辟教授府学,亦不就。范宗尹(南宋宰相,绥耀注)荐于朝,召至,谓宗尹曰:“时危如此,公不极所学,拔元元涂炭中,尚谁待?居正避寇阳羡山间,勉出见公,一道此意尔。”宗尹愧谢。入对,奏:“昔人有云:‘君以为难,易将至矣。’今日之事,朝廷皆曰难,则当有易为之理。然国势日弱,敌气日骄,何邪?盖昔人于难者勉强为之,今以为难,不复有所为,以俟天意自回,强敌自毙也。宣和末,以为难者十五六,至靖康与宣和孰难?靖康末,以为难者十八九,至建炎与靖康孰难?由此而言,今日虽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盖宣和以为难,故有靖康之祸;靖康以为难,故有今日之忧。今而亦云,臣有所不忍闻。”高宗嘉之,谕宗尹曰:“如王居正人才,岁月间得一人亦幸矣。”除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建议合祭天地于明堂,请奉太祖、太宗配,宗尹是之,议遂定,天地复合祭。侍御史沈与求劾宗尹,因及居正,宗尹去,居正乞补外,不许。抚州守高卫言甘露降于州之祥符观,为图以献。居正论今日恐非天降祥瑞之时,却其图。试太常少卿兼修政局参议,迁起居郎。帝方乡规谏,居正次前世听纳事为《集谏》十五卷,以广帝意。诏以时务访群臣,居正献疏数千言,论省费尤切,曰:“宋兴百七十三年矣,所行多弥文之事。今陛下所至曰行在,于一日二日少驻跸之顷,欲尽为向者百七十三年之事,非所谓知变也。夫不知随时以省事,而乃随事以省费,故今日例有减半之说,究其实未始不重费。愿诏大臣计百事之实而论定之,苟非御寇备敌,任贤使能,振恤百姓,一切姑置,则费省而国裕。”居正素与秦桧善,桧为执政,与居正论天下事甚锐,既相,所言皆不酬。居正疾其诡,见帝言曰:“秦桧尝语臣:‘中国人惟当着衣啖饭,共图中兴。’臣心服其言。又自谓‘使桧为相数月,必耸动天下。’今为相施设止是,愿陛下以臣所闻问桧。”桧衔之,出居正知婺州。州贡罗,旧制岁万匹,崇宁后增五倍,建炎中减为二万。至是,主计者请复崇宁之数,居正力言于朝,户部督趣愈峻,居正置檄不行,语其属曰:“吾愿身坐,不以累诸君。”呼吏为文书付之曰:“即有谴,以此自解。”复手疏“五不可”以闻。诏如建炎中数。漕司市御炭,须胡桃文、鹁鸽色者,居正曰:“民以炭自业者,率居山谷,安知所谓胡桃文、鹁鸽色耶?”入朝以闻,诏止之。召为太常少卿,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帝欲迁赵令旷大中大夫,居正奏:“官非侍从不可转,此祖宗法,若令旷以庶官得迁,则宗室为承宣者,不旋踵求为节度,何以却之?”遂寝其命。上书人陈东、欧阳澈已赠官,居正乞重贬黄潜善、汪伯彦,以彰二子杀身成仁之美。大将张俊遣卒至彭泽,卒故县吏,怙俊势侵辱令,令郭彦恭械之,俊诉于朝,帝为罢彦恭。居正言:“彦恭不畏强御,无可罪。”俊又乞免徭役,居正言:“兵兴以来,士大夫及勋戚家赋役与编户均,盖欲贵贱上下,共济国事,以宽民力,俊反不能体此乎?”和州请蠲进奉大礼绢,居正言:“大礼进奉,乃臣子享上之诚,初非朝廷取于百姓之物,若察民力无所从出,不能预降旨蠲之,至使州县自陈,已为非是,乞速如所请。”除目有自中出者,居正奏:“近习请托,进拟不自朝廷,所系非轻。”因录皇佑诏书以进。帝皆嘉纳。兼权直学士院,又除兵部侍郎。入对,以所论王安石父子之言不合于道者,裒得四十二篇,名曰《辨学》,上之。又曰:“陛下恶安石之学,尝于圣心灼见,其弊安在?”帝曰:“安石之学,杂以伯道,欲效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生于安石。”居正曰:“安石得罪万世者不止此。”因陈安石释经无父无君者。帝作色曰:“是岂不害名教邪?孟子所谓邪说,正谓是矣。”居正退,序帝语系于《辨学》首。出知饶州,寻改吉州。侍御史谢祖信劾居正凶暴诡诈,倾陷大臣,罢官,屏居括苍三载。其弟驾部郎居修入对,帝曰:“卿兄今安在?行大用矣。”中书舍人刘大中侍帝,论制诰,帝曰:“王居正极得词臣体。”侍御史萧振论守令贤否,帝举居正守婺免贡罗、御炭事,曰:“守臣爱百姓皆如此,朕复何忧。”起知温州。是时桧专国,居正自知不为所容,以目疾请祠,杜门,言不及时事,客至谈论经、史而已。桧终忌之,风中丞何铸劾居正为赵鼎汲引,欺世盗名,夺职奉祠,凡十年。桧死,复故职。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五。居正仪观丰伟,声音洪畅。奉禄班兄弟宗族,无留者。郊祀恩以任其弟居厚,及卒,季子犹布衣。其学根据《六经》,杨时器之,出所著《三经义辨》示居正曰:“吾举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厉,首尾十载为《书辨学》十三卷,《诗辨学》二十卷,《周礼辨学》五卷,《辨学外集》一卷。居正既进其书七卷,而杨时《三经义辨》亦列秘府,二书既行,天下遂不复言王氏学。 居正公长房裔孙王绥耀搜集整理。
明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具有天才的头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耀眼人物。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湖广江陵(今属湖北)。
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明神宗实录》说张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
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
?
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其中“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可以道出为何张在身后即招致灭族之祸。
张居正本人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
” ?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
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赞许:“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辅,户口厄塞,山川形势,人民强弱,一一条列,一旦柄国,辅十龄天子,措意边防,绸缪牖户。
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殁,盖犹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十年也。
”
李卓吾因好友何心隐死于非命,对张一向有偏见,在张居正死后也感慨的说出一些良心话:“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 ?
王世贞“心服江陵之功”,但在《嘉靖以来首辅传》批评他:“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
陈治纪引罗中丞语:“居正受遗辅政,肩劳任怨,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 ?
邹元标说:“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
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
万斯同说张居正“虽曰瑕不掩瑜,而瑕实甚矣”,“挟宫闱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黎东方称张居正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勉强可以和他相比。
?
龚鹏程认为张“刚騺忮、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是张居正的致命伤。
这是他性格上的弱点,故人人都承认他的政绩,却人人不喜欢他”。
?
梁启超于1908年写作《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到底为什么会被清算?
主要是皇帝和他的反对派想要清算张居正。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大明王朝的一代名臣,万历朝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明神宗万历皇帝十分悲痛,下旨厚葬这一位为明朝呕心沥血的大明首辅,同时赐祭九坛,赠上柱国,谥“文忠”命令锦衣卫高官和司礼监太监护丧归葬,规格不可谓不高,甚至在明一朝也只有张居正有这个待遇了。
(张居正)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荫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以十二载满,加太傅;以辽东大捷,进太师,益岁禄二百石,子由指挥佥事进同知。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张居正生当柱国,死谥文忠,张居正达到历代文官的最高峰,在生前他就是左柱国太傅,太师子嗣恩荫为官,在朝中无人能及,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他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兢兢业业的治理大明,可谓是呕心沥血,万历皇帝和太后平时和张居正交谈的时候,都是称呼他为元辅或者张先生,表示尊重。
张居正家里万历皇帝送的牌匾都是皇帝亲自书写的:“尔为盐梅”“汝作舟楫”等对张居正十分赞扬,就在张居正去世的前夕,万历皇帝给张居正这样养的称呼“太师张太岳先生”可见皇帝对张居正的恩宠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这段君臣机遇简直可以成为千古美谈。
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朝局就发生了变化,张居正举荐的武英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被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被万历皇帝罢官了,这可不是突然发事件,只有预谋的,此人是张居正生前推荐入阁的,他的致仕,标志着张居正时代开始落幕。
这只是第一波,很快张居正的老战友冯保也倒台,一场封包开始来临,有人开始不断弹劾王篆曾省吾等张居正一派的人,并且弹劾起来张居正,万历十年(1852年)十二月,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欺负蔽主,揽权树党等十四条大罪,于是万历皇帝下令抄张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此时距离张居正死后仅仅六个月,张居正从天上狠狠摔在了地上,从皇帝口中的“元辅太岳张先生”变成了“擅权乱政”的小人了,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天枫说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去张居正化,二是万历皇帝比较贪财。三是稳定朝局。
万历剧照
下面天枫说带领大家来具体看一下。
一、去张居正化张居正虽然辅助幼年的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可是对于皇帝他没有找准定位,皇帝虽然是自己的学生,可是也是君主,君臣之分还是要有的,可是张居正没有注意这些,而且让皇帝难堪。其中就有这么一则记载。
有一次小皇帝朱翊钧在读《论语乡党》时,爸“色勃如也”误读“色背如也”,张居正在背后突然厉声的说道,当作“勃”也,神宗悚然而惊,周围的人大惊失色,神宗自此畏惧张居正——《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张居正给幼小的皇帝留下了心里阴影,即使太后见到小皇帝做错事或者不听话,都会说“使张先生闻,奈何?”此时小皇帝心中越发惧怕张居正。朝廷外有张居正把持朝政,宫中有太后和大太监冯保看着小皇帝,张居正他们三人结成同盟,他这个皇帝几乎没有了实权。
等到他亲政的时候发现有张居正在他什么都不用干,也什么都干不了,好像张居正才是皇帝,朝中的大臣都附在张居正之下,朝堂之上只有张居正一种声音,不听话的话都被张居正赶走了,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受的。但是张居正党羽遍布朝堂内外,皇帝也没有办法。皇帝年龄少长的时候,有太监整理皇帝所读书籍的时候,发现史书上伊霍那一篇几乎被皇帝翻烂了,可见小皇帝对张居正的忌惮。
好不容易张居正病逝了,皇帝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他发现完全不是那样的,张居正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影响依然在,依然存在这个朝堂之上,甚至还要继续下去。
“余威尚在,言官奏事,尚先称先生太师!”——《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张居正虽然不在朝廷之上了,可是影响力还在,他提拔的那些人还在,万历皇帝将这些人归于张居正一党“江陵党”,这些人都是张居正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是张居正的化身,而且很多人身居高位,比如礼部尚书潘晟、吏部侍郎王篆、兵部右侍郎曾省吾等这些人都是张居正提拔或者推荐的,身上带着浓厚的张居正印记,带着张居正的标签。
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虽然死了,但是他们就是活着的张居正,这让万历皇帝十分不喜欢,这个国家是他的国家,不允许张居正和张居正们存在,所以首先拿张居正的代言人开刀,先撸掉了大太监冯保,然后再将潘晟给拿下,虽有让人弹劾王篆和曾省吾等,这些人全部都被罢官,明史记载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这样一番清理,万历终于掌握了大权,完成了他的去张居正话,再也没张居正能够掣肘他,他的第一个目标完成了。进而就开始多张居正本人进行清算了,将生前或者死后给他的一切荣誉全部都要给剥夺,香饽饽成了臭狗屎,张居正的长子也被逼死,甚至皇帝还要将张居正鞭尸,最后一想算了吧,毕竟他辅佐皇帝还是算有功劳的,不能鞭尸了。
在明神宗实录说张居正的是有功劳的然后他威权震住,招致了祸患,可以看得出来万历皇帝就是要在大明王朝去张居正化,将张居正的影响降低。
(张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二、万历皇帝比较贪财皇帝能会缺钱,其实万历皇帝还真的缺钱,内库紧缺不少,他的弟弟潞王要大婚,还要就藩,这些都需要钱,皇帝也等着钱买米下锅呢,这人穷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在这之前万历皇帝已经尝到甜头了,抄冯保家的时候得到了大量的钱财。
至是,诚复入,悉以两人交结恣横状闻,且谓其宝藏逾天府。帝心动。左右亦浸言保过恶,而四维门人御史李植极论徐爵与保挟诈通奸诸罪。帝执保禁中,逮爵诏狱。谪保奉御居南京,尽籍其家金银珠宝巨万计——《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当时冯保张居正和李太后是明朝的三驾马车,李太后不说了,冯保有巨款那张居正有没有呢,抄了冯保的家有这么多钱,那张居正只能比他更多吧。而且他想什么来什么。当时一个叫做羊可立的御史上书说“己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乞严行查勘 ”而且辽王妃也说他们家的钱当时全部都入了张居正的口袋里。
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构辽庶人宪节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说的有板有眼的,那就好办了,这些钱都是你贪的,不应该给你,应该属于我皇帝的,于是万历皇帝就让锦衣卫们将张居正的家给抄了,弄得鸡飞狗跳最后从张居正家里得到了多少钱呢,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得到这些还不满,当时要让张家人招供,存在外面的银子,他的长子最后无奈说有三十万金存在曾省吾那里,导致曾省吾被杖毙。
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明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
这些钱最后都进了万历皇帝的内库,说万历皇帝贪财还有一个佐证,说的是万历皇帝抄家就是为了钱财,说每当我将抄家的宝物给皇帝的时候,他就很高兴。
“至尊呼我为儿,每观没入宝玩则喜我。”——《明史李植传》
万万后期广派矿监税使到全国敲诈勒索更可以传证。孟森先生指出:“帝王之奇货,从占无若帝者”。所以说万历皇帝贪财在帝王中都不多见,他从冯保那里得到了大量的钱财,自以为也能从张居正这里得到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抄了张居正的家,这些也能说的过去,毕竟你都死了,我还怕你干什么。
三、稳定朝局
稳定朝局跟清算张居正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而且关系大了去啦!张居正在位首辅的时候,内阁已经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心,六部完全对他俯首帖耳,对于敢于违背张居正的人,都霸道的张居正给夺职罢官,现在张居正死了,这些人开始旧账重提,再也没有一个像张居正一样的人物了,为了稳定朝局,万历皇帝必须要做些什么,拿已经死去的张居正开刀一方面能震慑住那些一心跟着张居正的人,另一方面让那些曾经因为张居正贬职罢官的人对万历皇帝感恩戴德,这样朝政就彻底稳定下来。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这些还是张居正当初教给万历的,想不到用在了张居正自己身上。
万历帝在抄了张居正的家后,张居正的罪状给彻底定下来了:
“张居正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私占废辽地亩,假以丈量遮饰,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斫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俱令烟瘴地面充军。”——《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这一位明朝的改革家,延缓大明灭亡的首辅终于被他的学生皇帝给定为罪臣了,成了臭狗屎,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不过此时大明朝也日薄西山了。而万历皇帝在清算完老师之后的三十六年后也去世了,留下明朝一堆烂摊子,甚至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
张居正如此伟大,但又为何死后身败名裂?
提到张居正,这位明朝中后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很多人都会为他感到扼腕叹息。因为作为大明的中流砥柱,张居正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的大明,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历十余年而遏制了宦官,清明了吏治,安定了边防,主上(隆庆皇帝和万历皇帝)在他的教导、督促和约束下也展现出了励精图治的态度与风范。对于几乎亡于嘉靖和严嵩之手的大明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于此同时,张居正又是一个悲剧英雄,死后的张居正遭到了全面清算,其努力改革的成果也在如洪水般的声讨中付之东流。大明朝从此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再也未能展现出任何好转的气象。
为何曾任首辅十年的张居正会有次经历和遭遇?其死后身败名裂又是否可避免呢?很遗憾,这一切就好像是张居正的宿命,无法避免。原因有二:
一、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年少时即在科举上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张居正在入仕后可谓是胸怀大志,又加上此时朝中重臣,日后升为首辅的徐阶的赏识和提拔,张居正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数年后即成为首辅,总揽军政大权。这样的地位,对于将儒家行为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准则的儒生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修身齐家”平常也可以做,但是“治国平天下”则必须登堂入室,部分或全部掌握国家机器的操纵权。而对于自幼被冠以神童称呼的张居正而言,他很幸运也很自然的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于是,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此时已风雨飘摇的大明,张居正开始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隆万改革。
毫无疑问,改革在权倾一时的张居正的主导下顺利展开了,大明朝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朝野清明,吏治廉洁,边境安定,主上英明。但此时的张居正却犯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成为了他日后遭到清算时最主要的把病,这就是张居正虽然有着和清廉到变态的清官海瑞同样的理想,但却没有海瑞极致到变态的清廉。要求治下官员清廉的他自己却极为铺张浪费,其出行排场和日居消费甚至超越了万历皇帝。这种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在被改革触动了利益的官员看来,无疑是既好气又好笑。好气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而对手却嚣张跋扈。好笑的是,张居正的如此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掘坟墓,到时候只要落井下石就可以出了胸中这口恶气。果然,在张居正死后,事情就向着这“又好气又好笑”的方向开始发展,并一发不可收,形成了不仅针对张居正,同时也逐渐扩大到所有官员的仇报仇来冤报冤的恶性抱负打击与斗争排挤。使得刚刚清明些的大明朝野立刻变得乌烟瘴气,并从此一蹶不振。
对于公务繁重需日理万机的张居正而言,适当的犒劳与享受本无可厚非。可明知如此放纵自己奢华享受后患无穷,但还不加遏制,这便不是儒家教育所能解释和解决的了。因为不同于仁义道德,此时的张居正面对的是自己的人性。而人性生而如此,除了海瑞,张居正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让自己如苦行僧一般断绝物质享受,清苦度日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张居正意识到后,便很快将之调出了官场,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眼不见心不烦。
二、明朝以儒家思想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员的言行,从而形成了专门攻讦官员行为不符合儒家规范,或者以此为借口进行政治攻击的文官集团。时值隆万改革年间,文官集团的斗争与发难已是无所不用其极般的严密,任何不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格的打击与惩罚。正是在这种打击与惩罚的保证下下,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儒家规范,符合一千年前孔孟所推崇的方式,所以这种事事朝前代看的思维方式便如一个金箍一样,箍住了发展的思想,箍住了改革的勇气,箍住了为天下百姓寻找更加美好生活的机会与可能,而使得天下百姓始终处于温饱生死的边缘,拼命挣扎。
所以,虽然张居正的改革为民为国,但时代并没有给予张居正胜利的可能性。因为改革不符孔孟之道,只有“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孔孟之道才是孔孟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孔孟之道保证了富人的财富不受侵占,而贫者则必须乐于接受自己的贫穷。这是身处统治阶层的文官们一致的认识,包括皇帝在内。所以假皇权名义施行改革的张居正无疑实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一个人企图薅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张居正做不到,也没有人做得到。因为改革是为了巩固国基,而不是动摇国基,但此时此刻,动摇国基的因素正是国基本身。所以说,这样的改革便是在向宿命挑战,毫无胜算。
张居正到底错在了哪里?身为能臣为何还会被抄家?
万历十年大概是公元1582年六月的时候,张居正因为病痛去世,张居正的死标志着万历改革的终结。人走茶凉后,很多的言官和之前树立的政敌,都立刻把矛头对准了张居正,像雪花片一样的弹劾奏章,飞到了万历办公的桌子上面。
万历皇帝立刻下令,剥夺了张居正上柱国、太师的荣誉封号,所有被张居正提拔过的官员,全部都被贬斥或者罢黜。张居正的家也被封上了,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直到开门的那一天,人们发现张家人中已经有十多个人被活活饿死了。 从张居正的家里面抄出了十多万两白银,一万两的黄金,长子张敬修扛不住严刑拷打,最终选择了自缢身亡,张居正本人差点被刨棺虐尸。这大概就是张居正的结局,不仅晚节不保、名声扫地,家人也都是死的死逃的逃,非常的悲惨。
我认为他被抄家的原因是张居正对万历的要求实在太为严格,导致万历生出了逆反的心理。因为张居正去世后,决定他去世后命运的就是万历,只要万历去捧张居正,那么张居正应该就不会被抄家,但是如果万历恨张居正,那么张居正全家就都不会有好下场。万历生出了逆反心理因为张居正是他的老师,所以等到张居正因病痛去世,万历皇帝才开始疯狂的报复,就比如派人去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本意没错,他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帝国继承人,但是却培养出来了一个怠政狂人。
另一个原因是张居正在整顿吏治的方面有意无意间得罪了大量的官员,虽然他并没有做错什么。那些官员在他当任时都不敢出来报复,不过当张居正去世后,树倒猢狲散,于是那些人一起落井下石。还有一个次要原因是:张居正和海瑞不一样,海瑞刚正不阿,从来都不妥协,但是张居正不同,他在尽心竭力治理国家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享受生活。张居正享受奢侈生活的时候,他却一直要求万历勤俭节约,一直等到万历亲政,突然才发现原来老师这么有钱,这与他所受到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为在万历的眼中,张居正他就是个不称职的老师。所以万历一怒之下,直接派人去抄了张居正的家。
关于“张居正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算到自己死后被清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504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
-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