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史藉(查理大帝到底愿不愿意加冕?)
-
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史藉
网上有关“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史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查理大帝到底愿不愿意加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 西方史学导源于古希腊。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把民间流传的希腊人战胜特罗亚人的事迹编删为两部史诗:一为《伊里亚特》,一为《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大约到公元前 6世纪中期才用文字写下来。荷马史诗充满着神话和文学的渲染,然而从中可以想见公元前12~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概况。
希腊人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奥尼亚是希腊文化的摇篮。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伊奥尼亚出现了许多用散文来写作的纪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奥尼修斯和查隆等。纪事家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或是把口舌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或是用古人的事迹来进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写成游记,或是根据口碑和文献资料来编写历史。他们有闻必录,力求使自己的记载与事实相符。后来,这种求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古希腊史学的开山之作是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此书以描述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亦称《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著书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说“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最初约在公元前 430年问世,比中国孔子所著的《春秋》要迟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后来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以后这个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来。
与希罗多德同时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修昔底德写道:“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凭着这种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有色诺芬。他是个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长征记》(亦译《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书。在这些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长征记》。
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然而这时希腊的史学仍在发展,产生了古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所著的《通史》(亦称《罗马史》),系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止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灭亡和希腊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记载的不仅是罗马的历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都占到其所应有的比重。波利比奥斯可称为“史学家中的史学家”,在古代西方史学家中,波利比奥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学方法的要求。
罗马的史学兴起比较晚。从公元前 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这500年间,罗马竟没有产生过一个历史学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才开始出现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是Q.费边·皮克托尔(约生于公元前254)。他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公元前 3世纪末年,对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经过有精详的记载。波利比奥斯和T.李维都曾读过费边·皮克托尔的著作,李维曾以崇敬的心情称费边·皮克托尔为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家。
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图(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罗马历史源流》7卷,他认为历史著作必须达到“垂训”的目的,宣扬爱国思想,把古圣先贤的事迹当做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养青年一代的优良品质。这部书早已失传,后世只能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纪中期,罗马的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人为 G. 萨卢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乱记》和《朱古特战争史》。这两部书对理解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凯撒不但是政治上、军事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在史学上也有贡献。凯撒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一为《高卢战记》;一为《内战记》。前者是记述他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前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的经过;后者是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这两部史著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文笔简练,晓畅可读。
在“奥古斯都时代”(即屋大维执政时期,约公元前31~公元14),罗马的国势强盛,学术上也呈现出高度繁荣,产生了伟大的历史家李维。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罗马建城时期,止于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学中,首创通史体例。李维的历史著作,洋溢着爱国热忱,意存劝诫而且褒贬分明。其书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仅存35卷以及少数残篇。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家,无疑当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关于雄辩术的对话》、《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亦称《罗马史》)和《编年史》(亦称《罗马编年史》)。公元 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贵族共和,对帝制深为不满。他的史著被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与塔西佗同时的普卢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传记家。他的传世之作是《希腊、罗马名人合传》(简称《传记集》)。他所写的这些传记,实际上都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宣扬自己的伦理思想。而其文瑰丽多姿,夹叙夹议,极其生动有致,所以传诵甚广。
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学 在中世纪西欧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家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国》支配着西欧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争辩的。而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则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阁甚至散佚失传了。
基督教史学是不足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学家的纪年方法,以后却被沿用了下来。基督教史学家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准,大大简化了纪年方法,并且为各国历史纪年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方案。
拜占廷的史学 在公元7世纪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还保持着希腊、罗马的传统。基督教会的势力不像在西欧那样至高无上,它是隶属于皇帝,作为专制政体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与同时期西欧各国的文化比较起来,拜占廷文化具有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最为强盛,出现了最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留下两部重要的著作:一为《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主要是记述东罗马帝国兴兵灭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并移师向东与波斯帝国争衡的经过;一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宫廷内幕,对当时的显贵人物颇多讥评。
拜占廷的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其中贡献较大的是大教长佛提乌(约820~891)。他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赖有佛提乌的辑录而保存了下来。
5~13世纪西欧各国的史学 在中世纪的西欧,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神学的奴仆。当时西欧的载笔之士多为僧侣,他们留下一些编年史和传记。兹按照国别略述如下:
① 意大利。在中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F.M.A.卡西奥多鲁斯(约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东哥特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书原本已经散佚,只能从朱尔丹尼斯所作的节本中略见其梗概。
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是由基督教执事保罗(约720~799)记载下来的,保罗所著之《伦巴德史》是中世纪欧洲史学的要籍之一。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1254~1324)口述、鲁斯蒂恰诺(或鲁斯蒂切洛)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广泛介绍了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②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都尔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约538~594)。他著有《法兰克人史》10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591年,对法兰克王国早期的历史作了精详的记载。
9世纪初著名的传记家爱因哈德(约770~840)。用华美的文笔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传诵甚广。
③ 西班牙。中世纪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历史家是伊西多尔(约560~636)。他曾当选为塞维利亚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记叙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迁徙和建国的经过。
④ 英格兰。英国史学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国教会史》,所叙史事止于 731年。此书虽然主要是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到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英国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赖有《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而流传下来的。从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邦的宫廷和寺院中已经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及至英国统一后,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组织了一批学者,把从前各地所积累下来的编年史加以删改和增益,汇编在一起,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英国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顿的副主教亨利(约1084~1155)著有《英国史》,所叙史事始自G.J.凯撒时代,止于1154年。
13世纪,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M.帕里斯(约1200~1259)。他的著作对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订和英国国会的起源均有记述。
⑤ 德意志。在西欧各国中,德意志的史学兴起比较晚。11世纪中期,德意志出现了编年史家兰伯特·冯·黑尔斯费尔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观写了一部《编年史》,始自远古,止于1077年的“卡诺莎事件”。
埃克哈德·冯·奥拉(?~1125)著有《世界编年史》5卷。前3卷叙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时代的史事,后2卷记载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当政时期的史事。此外,他还写了一部《神圣罗马帝国史》。
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1~1158)。他留下两部历史著作:一为《编年史》,以《圣经》中所说的“创世记”作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一为《皇帝腓特烈传》,记述这位皇帝连年用兵的经过。
14世纪以前东欧各国的史学 东欧国家形成比较晚。这些国家的史学兴起于10世纪以后。
捷克最早的一位历史学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马斯(约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亚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在12、13世纪之际,波兰产生了历史学家W.卡德武贝克(约1160~1223)。著有《波兰史》 4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1203年,是波兰史的开山之作。
这时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记述阿尔帕德王朝第一位国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迹的《大实录》和《小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俄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涅斯托尔的《编年纪事》。相传涅斯托尔生活在12世纪初年。其所撰之《编年纪事》,始于公元 9世纪中期,止于1110年,为基辅罗斯时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纪俄国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资料,是《诺夫哥罗德编年史》。在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一个寺院里,从11世纪初叶起就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此项工作一直继续到15世纪末期。所以,从11世纪初叶直到15世纪末期这 500年间俄国历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的史事,在《诺夫哥罗德编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史学 意大利第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是L.布鲁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用华美的文笔,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卢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译为拉丁文,并用意大利方言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写传记。此外,他还著有《佛罗伦萨史》12卷,始自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把佛罗伦萨城邦的发展过程作了精详的叙述。
与布鲁尼同时而稍晚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比昂多把从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这约1000年间叫做“中世纪”,意为介于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世纪”一词,最初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证学有所发展。在这方面,意义特别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对《君士坦丁的赠与》这一文件的辨伪工作。瓦拉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文件出于伪造,从而狠狠地打击了教皇的权威。
以政治理论家著称的N.马基雅维利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1513年,马基雅维利写成《君主论》(亦译《霸术》)一书,侈谈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蔑信弃义。晚年,著有《佛罗伦萨史》 8卷,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时期,止于1492年。马基雅维利是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光来写历史的,他以古喻今,借历史事实来宣扬改革之道,读之令人知所鉴戒。
比马基雅维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区的界限,把意大利各邦的历史熔于一炉。著有《意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史学的先导。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也产生了艺术史家G.瓦萨里(1511~1574)。著有《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其他国家的史学 中世纪晚期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J.弗鲁瓦萨尔(约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用法文写了一部《法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编年史》,所叙史事始自1326年,止于1400年左右。主要是记载百年战争的战况和有关各国的外交活动。
法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应该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个政治活动家,晚年写成《回忆录》8卷,追述15世纪后半期法国的政事。他强调历史学的实用价值,告诫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须熟读历史,因为那是理解现实生活的一把钥匙。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T.莫尔,也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历史学家。在名著《乌托邦》之外,他还写了一部精粹的历史著作《理查三世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花之笔,绘形绘声地刻画了理查的阴险狠毒及其最后的被杀,鞭挞了这个历史上罕见的暴君。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R.霍林谢德(?~约1580)。他编写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伊丽莎白当政初年。霍林谢德的著作被认为是信史,许多文学家都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W.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李尔王》、《麦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于此。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还应当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用历史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卡姆登留下两部重要著作:一为《大不列颠志》,一为《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的英国史》。有人认为,近代英国的史学是从卡姆登开始的。
被K.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除了《新工具论》、《论学术之进步》等名著外,他还写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培根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识前言往行,能启人心窦。他说:"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
荷兰人文主义学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兰史》20卷,描述尼德兰革命期间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之令人奋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个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为哲学家、诗人、戏剧家、政论家和历史学家,著述宏富。伏尔泰把“理性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主张要理智地看看过去,衡量前人的功过得失,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他扩大了历史学的领域,认为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诸如政治、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艺、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为历史研究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尔泰留下 4部比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学观点和文章风格的是《路易十四时代》。
启蒙时期德意志最博学的历史学家应推 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他著有《俄国史》、《北欧诸国史要》和《世界历史概略》。
与施勒策尔同时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启蒙时期德意志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留下两部比较重要的史著:一为《基督教会史》,叙述基督教会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为《欧洲各国史要》,着重叙述西欧各国文化的演进轨迹。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要求达成德意志的统一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学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两部文情并茂的历史著作:一为《尼德兰革命史》,叙述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斗争及荷兰共和国的成立;一为《三十年战争史》,记载三十年战争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此外,他还写过很多历史剧,如《瓦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席勒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富于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17世纪末~18世纪末英国的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G.伯内特(1643~1715)。他著有《英国宗教改革史》和《我这个时代的历史》。他代表辉格党人的观点,竭力赞美1688年“光荣革命”所达成的妥协。18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D.休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英国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罗马统帅凯撒入侵不列颠,止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此书为18世纪出现的最为详备的英国通史,传诵甚广。 与休谟谊兼师友的W.罗伯逊(1721~1793),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比较大。主要历史著作有:《苏格兰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谭》。罗伯逊的治学态度颇为谨严。他认为历史家记事载言,必须有文献根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注释和参考书目,注明出处,以昭信实。
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无疑要推E.吉本,他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来概括2~16世纪这1500年间欧洲的史事。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此书共分71章,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吉本虽然主要是记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经过,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诸部族、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在他以前,欧洲还不曾有过这样规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基督教和野蛮主义”的胜利。其书的第15章和第16章,专论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本质,寓褒贬于深沉,既是历史性的叙述,也是辛辣的讽刺。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着英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高峰,是启蒙时期西欧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查理大帝到底愿不愿意加冕?
希腊及先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建城以来史》(李维)比较好,另有凯撒著的《高卢战记》、《内战记》。记录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相当出色。
中世纪《法兰克人史》(格雷戈里)、《查理大帝传》(艾因哈德)。
文艺复兴时期了解佛罗伦萨应读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当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也不错。
近代史像《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法国革命史》(米涅)、《拿破仑时代》(乔治·勒费弗尔)、《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基佐),当然《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也不错,如果想了解俄国历史可以读《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
至于两次世界大战,看看李德哈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就行了。
关于欧洲历史的书籍?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曼帝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他率军东征西战,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使查理曼帝国盛极一时。
查理大帝
法兰克王国是由法兰克人从公元5世纪末到10世纪末建立的封建王国,在罗马帝国江河日下的时候,法兰克人正逐步崛起。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地区,属于日耳曼人的支系。公元486年,一个叫克洛维的人率领军队把西罗马人赶出高卢地区,并定都巴黎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8世纪前期,权臣查理·马特逐步掌握了王国的实权。公元751年,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废掉国王,自立为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但新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却是由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开创的。
查理常年率军在外征战,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在经历了五十多次战役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几乎覆盖西欧的大帝国:东到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南至意大利中部,北临北海,与昔日的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加冕为“罗马皇帝”,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
关于查理加冕众说纷纭
关于查理加冕称帝的问题,历史上有着版本不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查理并未想过加冕,那只是教皇一厢情愿的投桃报李行为。在爱因哈德所著的《查理大帝传》中详细记述了查理加冕的整个过程:公元800年12月25日,教皇召集了当地所有愿意参加弥撒的人来到圣彼得大教堂,当晚一切都显得格外隆重,教堂内灯火通明,音乐悠扬。弥撒仪式开始了,查理注视着基督像,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仪式的庄严之中。突然教皇利奥三世走到查理面前,将一顶西罗马皇帝的皇冠戴到他头上,并向众人宣布:“上帝为查理加冕,这位带来和平的、伟大的罗马皇帝将万寿无疆,永享胜利!”参加仪式的教徒也异口同声:“上帝将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
教皇利奥三世本想用这种讨好的方式给查理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他弄巧成拙,反而使查理感到厌恶和无所适从。查理认为,“皇帝”这样的封号实在很无聊,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这样的荣誉。他更担忧加冕所带来的巨大隐患:拜占庭的东罗马人对于他的皇帝称号肯定会极度不满和仇视,这甚至会对法兰克王国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查理事后悔恨地说:“如果早知道教皇有阴谋,我就不会在那天去教堂,尽管那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以上所述是爱因哈德在自己的书中记录的情况,照此推测,查理大帝是不愿意被加冕称帝的。如果爱因哈德说的是真的,查理不愿意称帝,除了顾忌拜占庭人的仇视,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他忌讳的是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主动给他加冕表面上看来是报恩,但同时也是在趁机索取一些权力。查理虽然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也不愿看到教会参政,为此,他特意保留了“法兰克及伦巴德国家”的称号,当他的儿子继位时,查理亲自主持了神圣的加冕仪式。
且不论查理是否愿意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实际上,他已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而这次加冕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教廷和王廷在西欧进行双重统治打下了政治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
塔西佗《编年史》 王以铸译 崔妙因译
法兰克人史 [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 格雷戈里著 寿纪瑜 戚国淦译
法国革命史 [法]米涅著 北京编译社译 郑福熙校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 何新译古代社会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 杨东莼 马雍 马巨译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美]R.哈特向著 黎樵译
(二)1982年起
高卢战记 [古罗马]凯撒著 任炳湘译
、佛罗伦萨史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 李活译
、路易十四时代 [法]伏尔泰著 吴模信 沈怀洁 梁守锵译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德]威廉·戚美尔曼著 北京编译社译
(三)1985年起
、希罗多德历史 希腊波斯战争史 王以铸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 谢德风译141、长征记 色诺芬著 崔金戎译
、亚历山大远征记 [古希腊]阿里安著 李活译
、罗马史 [古罗马]阿庇安著 谢德风 谢德风译
、塔西佗历史 王以铸 崔妙因译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 [古罗马]塔西佗著 马雍 傅正元译
、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圣高尔修道院僧侣 艾因哈德著 戚国淦译
、克拉维的东使记 [土尔其]奥玛·李查译 杨兆钧译
、拿破仑时代 [法]乔治·勒费弗尔著 河北师大外语系《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 端木正校
摩奴法典 [法]迭朗善译 马香雪转译
、内战记 [古罗马]凯撒著 任炳湘 王士俊译
、史集 [波斯]拉施特主编 余大钧 周建奇译
、古代的地理学 [苏]波德纳尔斯基编 梁昭锡译
、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著 王兰生译 张翼翼校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代希腊文化有哪些成就?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从公元八世纪开始,希腊社会进入了奴隶制形成的阶段。到公元前六世纪,许多奴隶制城市国家在希腊形成,其中最着名的城市国家是斯巴达和雅典。经过希波战争后,希腊奴隶的人数大量增加,各生产部门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奴隶制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由于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希腊文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以后欧洲有很大的影响。
文学作品,古代希腊人留下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据说是盲诗人荷马所着。《伊利亚特》描写希腊人跟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的故事。《奥德赛》描写远征特洛伊城的希腊武士在回国的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险,其中,伊大卡国王奥德赛的十年漫游生活,更是情节生动,充满了奇遇。在瑰丽多采的故事和神奇怪诞的幻想背后,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生活、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等
希腊很早就有了戏剧表演,着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着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骑者》,深受群众喜爱。艺术上最完美的建筑是雅典卫城上帕德嫩神庙和着名雕刻家菲迪亚斯创作的雅典娜神像。科学上,希腊天文学家提出地圆学说,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着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对当时许多学科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创造了逻辑学、物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学科体系。
哲学上,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如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东西,一切都在永恒不断地变化。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它是一团永恒的火,按规律燃烧和熄灭着。德谟克里特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就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这些思想打击了当时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想了解西方历史看什么书比较好要详尽的
不知你要那些,就随便发了些,希望帮得上忙
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套装上下册) 》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Jackson J Spielvogel)、 董仲瑜、 施展、 韩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1出版)
《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套装上下册)》包括:《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上册)》和《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下册)》,体系完整,叙述清晰,常春藤名校广泛使用的西方文明史教材、笔触细腻,深入浅出,以最生动的语言展示西方文明全景画面、内容丰富,使用方便,附有丰富的史料和便捷的研究工具。
《西方大历史》 马雷 (Lalet)、 胡祖庆 海南出版社 (2008-12出版)
《西方大历史》研究政治史及其他历史的人都知道撰述历史时选择起迄点的困难,正因为此,海南出版社特引进了法国历史学家马雷的权威着作。
除了在年代上由古罗马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马氏所采取的观点和论点也与美国学者有所出入。
《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历史故事》 文聘元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06出版)
《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历史故事》介绍了:在这套丛书中,历史无疑是第一卷,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卷,它高度概括了西方文明千年的发展历程,有如一幅西方历史的全景画,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将西方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您的眼前。
这本历史卷不但呈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之脉络,而且也是西方文化其他所有领域的历史大背景,其他领域——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都是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演绎出来的。
求采纳~~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仍然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世纪是一个基督教盛行和罗马天主教会主宰社会的时期,基督教的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统治了当时欧洲的与性有关的一切活动。宗教禁欲主义这一特点被统治阶级利用了,因为否定性欲、否定对今世幸福和快乐的追求,民众就不会奋起反对压迫和剥削,统治阶级的地位就巩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利,强制推行教士独身制和苦修制,教徒们禁绝性行为,基督教反对性甚至发展到反对婚姻。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这时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
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公元5世纪—15世纪)
拜占庭帝国的首府君士坦丁堡(现为伊斯坦布尔)原是一个希腊化城市。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徙至此, 逐渐代替了罗马城的地位,成为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城市,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交流中心。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文化是政教合一政体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者多边形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现存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代表。它有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覆盖主要空间,与前后的穹窿顶及更小的两侧穹窿顶所覆盖的空间连接为一整体,并通过列柱与侧廊相连。在主穹顶的底部一周密排着四十个采光窗口,每当阳光照射时,教堂穹窿犹如在空中升腾一般,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15世纪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之后,把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中以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着名。
第三节 罗马式美术 (公元10世纪—12世纪)
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取了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的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美术仍以教堂建筑为重点。
罗马式教堂兴起正值封建割据状态,所以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石墙很厚,窗户小而且距地面高,教堂前后往往建有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御外来攻击,高耸的塔楼使罗马式教堂在一般建筑中特别突出,加强了它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效果。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一个标志。罗马式建筑着名遗构,以《比萨教堂建筑群》最驰名。
第四节 哥特式美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的时代之间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是公元12世纪末首先在法国开始,随后流行于全欧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式建筑代表了封建中世纪最光辉最伟大的成就,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显着的价值,从工程技术到艺术手法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它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利用罗马式建筑中曾出现的矢状券,并把过去所有的拱架作以改进,产生了作为骨架的曲肋拱,并使其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它的跨度可以大小自由,整个建筑物内部几乎没有墙壁,骨架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户,这就便其内部既高大而又明亮,再加上从窗子的彩色玻璃画上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的宗教情感。最典型代表有: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夏特尔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1,平面是“十字架”形。
2,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楼。
3,内部轻盈、空旷。
4,窗户多是五彩的玻璃镶嵌画图案。
在罗马帝国分裂到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中世纪的政治层面的分段,也可以说是社会史的分段。
文艺上分段是罗马天主教会开始世俗化到文艺复兴活动的兴起。
军事上匈奴人对欧洲的80年冲击是中世纪的开端,它导致欧洲民族动荡,东哥特王国灭亡后余部到法国,建立法兰克王国,西哥特王国被迫到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而居住在西班牙的汪达尔人被迫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在航海时代开始,资本开始原始积累,西欧殖民活动开始是中世纪的结束。
关于“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史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2050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山头堆白雪,风里卷黄沙
-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