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中,打的最艰难的是哪一个国家?(秦朝是怎样灭六国的概括)
-
秦灭六国之战中,打的最艰难的是哪一个国家?
网上有关“秦灭六国之战中,打的最艰难的是哪一个国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朝是怎样灭六国的概括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秦灭六国之战中,打得最艰难的就是赵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虽然经过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但本身实力依然还有,秦三次攻打赵国,都被李牧打败,秦见实在无法取胜,于是用反间计除掉李牧,这才打下赵国。
秦朝是怎样灭六国的概括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其中所说的?关?即是指函谷关。
函谷关自古便是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千百年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两千余年的风云际会间,演绎了一出出金戈铁马的壮烈篇章。
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秦关、汉关和魏关,远近相距不过150公里,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秦关。它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的稠桑原峡谷东部入口处,这条峡谷长约七公里多,谷底最狭窄的地方仅两三米宽,素有?车不分轨,马不并鞍?之名,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西高东低的构造作为军事要塞再合适不过,因为如果想要跨越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渡过黄河,再翻过秦岭,对于冷兵器时代的人们简直太难了。
函谷关依险而立,纵观中国的战争史,分裂局面的形式通常为南北政权的对垒或者东西对垒。函谷关便是东西方政权必争之地,因为它卡在了沟通东西的主干道?崤函要道上,通过函谷关一路向东,就是无险可守的豫东平原了。如果关中一方占据函谷关,则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倘若中原一方占据,则关中必危。
战国时期,盘踞在关中的秦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函谷关的重要性。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将关口设在这段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说法的狭窄位置,因其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后来在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下,山东六国与秦军在函谷关前先后进行过五次对决,可自始至终都没能突破关卡重创秦国。而随着商鞅变法的成效日渐显著,秦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反而开始主动出兵,其中一次便是意图迫使韩国割让出上党之地。
这是六国绝不能答应的,因为如果上党没了,韩、赵、魏就会直接暴露在秦军的攻击范围内,根本无险可守。而秦国也无比重视,因为如果六国一举从上党西进,攻破了函谷关,那么自己也将陷入亡国的险境。
一场势在必行的战争随即便就在秦和赵两国间展开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长平之战?。秦王派出名将白起对战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局可想而知,赵军大败,仅此一战就被坑杀了40余万人,至此后六国再无力与秦抗衡,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再说六国既然知道函谷关这么难打,为什么不绕道走呢?不是不能,而是成本会很大。纵观战国时期的中华大地,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这三块平地以外(长江中下游当时水系发达,也不好走),剩下的路况基本上就没有让人省心的。
如果从北边绕过函谷关,就要翻越中条山,而那整个山西地区就是千沟万壑,南面一道秦岭巍峨耸立,再加上黄河恰到好处的一个大转弯,形成了天险三门峡,急流从鬼、神、人三门间激淌而过。六国军队可能还没等打仗,就在行军过程中遭遇溺亡、坠崖、困饿而损失大半了。
时至始皇,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已经拥有了足以俾睨天下的实力,然而受制于黄土高原和秦岭的夹持,要想征伐山东六国一统天下,只有三条路可以进军中原:北端的晋南豫北通道、中间的崤函要道(豫西通道)、南端的商洛南阳通道。
之所以秦国最终选定崤函要道的原因大致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崤函要道的距离最短;第二,距离韩、魏的国都最近;第三,可以利用周王室统治的洛阳地段索取给养;第四,不用涉渡江河;第五,豫西没有强兵,受到的抵抗较为薄弱。而秦国只要控制函谷关,就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保八百里秦川不失;进可以出兵豫东,争雄天下。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数不清的狼烟烽火。时至近代,纵观14年的抗日战争,从头到尾日军都未曾突破函谷关,只能利用空中优势,对西安进行轰炸。
然而关隘再险恶,也只能保国家一时之安稳,并不是决胜的条件。就如魏武侯曾经感叹西河地势险峻,而吴起则不赞成,表示河山纵然险固,但不足以保全霸业,霸王之业,从来不是凭借和善的险要得来的。
历史上秦国灭六国第一个灭的是哪个国家
秦朝的前身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注 2],位于关中平原[4]。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因为种种原因[注 3],时常发生强国兼并弱国之事。到了战国时期,竞争更加激烈,其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由弱转强,历经多次战争而击败各国。在长平之战后,几乎占有一半的天下[12]。然而长平之战的主将白起在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赐死,而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于前251年去世,继位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也相继在三年内去世。前247年幼主秦王政继位,朝政大权掌握在秦太后与她的旧情人相国吕不韦手中。吕不韦招揽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并于前249年率军灭东周国(而东周早于前256年亡于秦。)。
此时六国以赵楚尚能抗衡秦国。赵国士卒精锐,有良将李牧,楚国领土与士兵尚多。为了抵制秦国侵略,楚春申君于前241年策划,联合楚、赵、魏、韩、燕联军直逼秦函谷关,但被秦国击败,楚国迁都寿春。秦国趁机猛攻魏国,魏国形势危险,最后秦国因为国内发生大事而暂缓攻击。起因是秦王政日渐长大,吕不韦恐惧继续与秦太后幽会会出事,便改以舍人嫪毐入宫服侍太后。嫪毐得宠,太后为他生两子,被封为长信侯,并且专决国政。前239年秦王政之弟成蟜于伐赵时,就因畏惧嫪毐而降赵[14]。前238年秦王政发现此事,将意图作乱反抗的嫪毐处死,并且幽禁太后、驱除吕不韦入蜀(吕不韦于途中去世)。秦王政掌权之后,听从宗室大臣的建议,驱除吕不韦的食客(大多是三晋人)。但客卿李斯上书《谏逐客书》,说明外卿对秦国的贡献。秦王政再度重用李斯,并且招揽尉缭与韩非等外国人[4]。尉缭提出建议,以李斯派辩士、间谍贿络六国名人政要,以为秦用。如果不受用,则暗杀之。这个办法使六国离心离德,再配合军事行动,使六国在十年内亡于秦国[15]。而韩非提倡采用法家“法、术、势”三派论点为一体来治国,受秦王政的重视,成为秦廷施政的原则。然而韩非最后被李斯害死,未能执政秦廷[4]。
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方针,展开秦灭六国之战。首先是秦国东邻的三晋,三晋以韩国最弱,赵国最强。前230年秦王政趁赵国饥荒,派内史腾率秦军攻灭韩国,俘韩王安,韩国亡。接着是赵国。赵国名将李牧为秦之劲敌,曾于前233年击败秦国(即肥之战),秦将桓齮投奔燕国。前229年秦王政派秦将王翦攻赵国,贿络赵王倿臣郭开,以反间计让赵王迁杀李牧、废司马尚。隔年邯郸陷,俘赵王迁,赵国亡,赵嘉率宗族逃到代城称代王,即代王嘉。最后为魏国,然而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假借献桓齮头颅与燕地地图而刺杀秦王政,最后失败。为此,秦王政马上派王翦领兵攻燕,于隔年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4]。
秦王政接着于前225年同时伐魏楚:命秦将王贲率十万大军伐魏、命李信、蒙武[注 5]率二十万大军伐楚。王贲率十万大军于同年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大沟水灌城而破,魏王假投降,魏国亡。李信军方面,因为据守郢陈的昌平君叛秦归楚,李信军只好回头平乱,在路途上被楚国名将项燕袭击而大败。秦王政只好请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度伐楚。王翦入楚境后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与楚军对峙。前224年项燕因粮草不足、楚军斗志涣散,只好率军南撤。王翦趁机追击,渡淮水,攻陷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项燕退守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223年王翦造战船,渡江击溃楚军,昌平君与项燕身死,楚国亡。隔年王翦攻百越,降越君。为了平定燕赵之地,前222年再派王贲攻灭东北的辽东燕王喜与代城代王嘉,燕国亡。此时六国只剩齐国,由于齐相国后胜被秦国收买,当秦国灭他国时齐国只冷眼旁观,等到五国均灭后齐王建才慌张派兵守齐国西部。而王贲军在平定燕赵后,于隔年由燕地奇袭南下,攻下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亡。秦王政平定六国,一统天下,建秦朝。
而秦国的附庸国卫国最终于前209年秦二世时灭亡。
历史上秦国灭六国,第一个灭的是赵国。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
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扩展资料
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
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国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
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是哪一个国家?
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当中,最难打的应该就是楚国这个国家,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楚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真的是易守难攻,而且800年的楚国肯定需要一点一点的进行瓦解,不能一瞬间就能把楚国打败的,而且当时楚国和秦国还有联姻在,所以还是比较难打的。
关于“秦灭六国之战中,打的最艰难的是哪一个国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813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 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