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百家讲坛除了刘心武还有谁讲过红楼梦)
-
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
网上有关“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百家讲坛除了刘心武还有谁讲过红楼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周汝昌的成就比冯其庸成就高。
冯其庸主要成就: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
代表作品:《春草集》,《秋风集》等
职务: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
学术履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贡献:
冯其庸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冯其庸作品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周汝昌主要成就: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集大成者、创立曹学、脂学、探佚学三大分支、考证高峰、悟证先河
代表作品:《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石头记会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千秋一寸心》
荣誉: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人物荣誉:
周汝昌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
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唐诗宋词鉴赏、解读《红楼梦》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周汝昌先生入选。
扩展资料
周汝昌红学贡献
周汝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
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
周汝昌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
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人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参考 资料:百度百科--冯其庸
百度百科--周汝昌参考资料:
百家讲坛除了刘心武还有谁讲过红楼梦
一、剧本和表技
对于87版现代青年编剧周岭老师原创出来的烂尾结局,有愤怒的观众们给央视写信要求停播和重拍结局。
当年,87版电视剧的原创结局引发的愤怒和观众们对编剧脱离原著自己原创狗屎结局的愤怒之情是相同的。有传说某些观众看到过87版拍的另一版结局,但个人的确是没有看过87版有按照通行本拍的第二种结局。
有网友说:我一个70后,当初红楼梦一放一片赞誉 ,我咋没听说过黛玉扮演者陈晓旭不合适啊。那时最受欢迎的好像就是王熙凤吧?
没错!如今7080后陈迷们,都是看着87版首播之后邓婕拍的酒广告长大的,而在1987年首播当时,国内主流的5060青年观众们却是先读《红楼梦》原著,后看重映的62越剧**王文娟大师的林黛玉长大的。
62越剧**是按照《红楼梦》通行本结局改编的,表现宝黛钗爱情婚姻主线剧情的作品,林黛玉是绝对的女一号。在87版的创新改编中戏份最多的人物是贯穿全剧的人物王熙凤,邓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真实女一号。并且出生川剧名门世家的邓婕极具表演天赋,相比之下演技平庸呆板的陈晓旭更显得黯然失色。
二、气质身段
当年87版剧组选角,就是按照王文娟大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模板来挑选演员的。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十年中成长的陈晓旭,只有与王文娟类似清秀的外貌,却严重缺乏王文娟身上的古典雅致温婉的韵味
有网友说王文娟拍62越剧**时三十六岁了,已经不是少女。陈晓旭拍到最后也二十出头了,和六、七岁初进贾府不到十六岁就花季凋零的林黛玉比较同样也是年龄偏大。与王文娟大师相比陈晓旭多了翻白眼、撇嘴巴的种种表情,换上了挺胸收腹提臀的西洋化,现代人芭蕾舞演员站姿。
然而,林黛玉的古典美是病若西子胜三分,是王文娟大师那样柔美轻盈飘逸、含蓄雅典低头函胸的西子捧心古代仕女身段。
有陈迷说王文娟是中国匮乏年代里的俗庸审美,以为陈晓旭就是站在顶峰之上的所谓空前绝后、林转世投胎林黛玉。
然而,有六十年来无人超越的林黛玉模版王文娟大师在,陈只是一个八十年代改开之初的几乎照搬62越剧**人物造型的模仿版。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就算年龄更贴切,陈晓旭翻白眼、撇嘴巴的怪表情却与风华绝代的林黛玉在神韵相去甚远。
87版的所有人物对白都是广播剧演员配音,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台词感觉上完美洋气却矫揉造作有失天真,与王文娟大师经过千锤百炼的越剧念白江南韵味自然无法相提并论。陈晓旭作为芭蕾舞初学者、练习踏缸的杂技演员的僵硬身姿,当然更无法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文娟大师的手眼身法步。陈晓旭在十年中所接受的小将教育当然就更无法体现古典江南才女的风采了。
对比一下王文娟和陈晓旭这两个林黛玉扮演者,两位女演员的气质上的差异一望而知。陈晓旭的刻意而为的表情和姿态就是通常所说的搔首弄姿,与王文娟大师举手投足间散发的温文而雅的气息,中间相隔着的是时代背景的印记。
当年在陈晓旭遭遇首播观众严重诟病的时候,87版编剧周岭老师还专门出面为陈晓旭解释。观众说87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缺乏浪漫诗意和飘逸神韵,唯独只表现出了林姐儿的小性儿善妒。周岭老师做了颇为诚恳的解释说,在87版剧本创新改编后留给林黛玉的故事情节篇副少于王熙凤,邓婕的表演又很出彩成为了实际的女一号,剧本留给陈晓旭的表现空间几乎都是表现黛玉善妒的戏份,87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单薄作为87版剧本的编剧他也要承担重要责任。
关于87版剧本的问题 空囗无凭,现有1987年《红楼梦》电视剧的官方宣传画册为证。
当年广大观众与业内人士对87版剧本的评价,也只有87版总顾问周汝昌先生的一句全龙首尾第一功可算为是正面的,并且周汝昌先生的朱楼搬演多删漏,全龙首尾第一功。还被87版的官方宣传画册删去了首句朱楼搬演多删漏的客观评价。
有图有真相
87版当年的官方宣传画册由邓婕的生活照占领了画册中页的两个页面整版篇幅,而本应为《红楼梦》中女一号的陈晓旭生活照却被安排在画册未页的大观园意思图旁边的半版面上。
并且,邓婕的半身生活照魅力四射、潇洒自如、霸气侧漏,而陈晓旭的生活照却是神情唯唯诺诺、姿势扭扭捏捏的一幅小家子气。
87版之后,自称周汝昌先生的学生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老师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由此开启了新时代的扬黛抑钗群众红学运热潮。
为了给87版改编原创的贾母力挺宝黛爱情到底的结局找到依据,刘心武老师不知道是怎么考证出了,林黛玉的原型是贾母原型人物唯一亲身女儿(贾敏)的遗孤是贾母原型唯一在世的血亲孙辈。
其实,刘心武老师的证据本身就说明了刘心武老师在原著前八十回文本中已经为87版原创贾母作为挺黛派支持宝黛姻缘到底的结局找不出什么真正实在的证据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林家大**黛玉的背景在部分观众读者心目中更是不断改变。黛玉不仅拥有高贵的出身,甚至她爹林如海还可能是个巨贪。因为若黛玉的身家是贾琏囗中的那三、二百万银子,这可是曹家四次江南接驾所留下的亏空之数了。林如海若有此数留给黛玉,他自己只能是个巨贪,林黛玉惹秘密继承了这巨款就是贾府用蔵匿赃款的铁证了。
有网友说:大观园用谁的钱修的,林黛玉带了的钱修的,贾府员工工资都是用林黛玉带来的钱发的。
若真是像某些网友说的这样的话,那么就是贾府藏匿赃款、并且利用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来销赃了。
如果是这样,贾府被抄家的最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与林如海共谋藏匿巨额赃款和销赃款。那么林黛玉作为未成年人、也是罪臣林如海之女,在贾府被抄家后应该被卖掉或者是充为官妓。
按照87版的原创结局,林黛玉若不死就是和87版中湘云一样的去做船妓了。
百家讲坛的讲师有那些
新解《红楼梦》01_曹雪芹其人其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2_曹雪芹其人其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03_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顾平旦、张书才、沈治钧
新解《红楼梦》04_《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5_《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蔡义江
新解《红楼梦》06_漫话宝黛钗-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07_是是非非王熙凤-周思源、吕启祥、丁维忠
新解《红楼梦》08_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李希凡、蔡义江、卜键
新解《红楼梦》09_《红楼梦》的诗词曲赋-蔡义江、吕启祥、曹立波
新解《红楼梦》10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1_《红楼梦》的艺术个性(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2_《红楼梦》的思想与研究流派-段启明、张俊、孙玉明
新解《红楼梦》13_《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
新解《红楼梦》14_《红楼梦》的言与味-王蒙
新解《红楼梦》15_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上)-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6_周汝昌答疑《红楼梦》(下)-周汝昌
新解《红楼梦》17_《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张世君
新解《红楼梦》18_大观园与清代园林艺术-顾平旦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20041130红楼六家谈(一)胡德平:曹雪芹的创作思想-胡德平
20041201红楼六家谈(二)胡德平:曹雪芹在香山-胡德平
20041202红楼六家谈(三)周思源:亦石亦玉说宝玉-周思源
20041203红楼六家谈(四)周思源:孰优孰劣话黛钗-周思源
20041207红楼六家谈(五)刘心武:揭秘秦可卿(上)-刘心武
20041208红楼六家谈(六)刘心武:揭秘秦可卿(下)-刘心武
20041209红楼六家谈(七)蔡义江:诗人曹雪芹-蔡义江
20041210红楼六家谈(八)蔡义江:大观园里论诗才-蔡义江
20041214红楼六家谈(九)吕启祥: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上)-吕启祥
20041215红楼六家谈(十)吕启祥: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下)-吕启祥
20041216红楼六家谈(十一)梁归智:《红楼梦》的断臂之美-梁归智
20041217红楼六家谈(十二)梁归智: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梁归智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1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2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3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4_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5_穿针引线刘姥姥-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6_莫名其妙赵姨娘-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7_举足轻重说贾母-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8_红楼二尤-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09_侠骨柔肠柳湘莲-周思源
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配角10_《红楼梦》里的小戏子-周思源
《揭秘〈红楼梦〉》系列
20050402揭秘《红楼梦》01_刘心武谈红学(上)-刘心武
20050409揭秘《红楼梦》02_刘心武谈红学(下)-刘心武
20050416揭秘《红楼梦》03-贾府婚配之谜-刘心武
20050423揭秘《红楼梦》04-秦可卿抱养之谜-刘心武
20050430揭秘《红楼梦》05-秦可卿生存之谜-刘心武
20050514揭秘《红楼梦》06-秦可卿出身之谜-刘心武
20050521揭秘《红楼梦》07-帐殿夜警之谜-刘心武
20050528揭秘《红楼梦》08-曹家浮沉之谜-刘心武
20050604揭秘《红楼梦》09-日月双悬之谜-刘心武
20050611揭秘《红楼梦》10-蒋玉菡之谜-刘心武
20050618揭秘《红楼梦》11-北静王之谜-刘心武
20050625揭秘《红楼梦》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刘心武
20050702揭秘《红楼梦》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刘心武
20050903揭秘《红楼梦》14_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刘心武
20050910揭秘《红楼梦》15_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刘心武
20050917揭秘《红楼梦》16_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20050924揭秘《红楼梦》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20051008揭秘《红楼梦》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20051011揭秘《红楼梦》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051012揭秘《红楼梦》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0051013揭秘《红楼梦》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0051014揭秘《红楼梦》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0051015揭秘《红楼梦》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蒙曼 《大隋风云》节目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郦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节目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魏新 《东汉开国》节目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江 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 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钱斌: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大故宫(第一部)》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 丹:《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大风歌》、《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宋史》(正在录制)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莲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解读〈弟子规〉》、《孝经》(正在录制)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身边的礼仪》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上部)-隋文帝、(下部)-隋炀帝(正在播出)
乔 良:《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唐诗的故事》( 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 曾巩、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三苏父子(正在录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孝庄》、《我读经典之<兼爱与非攻>》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从司马到司马》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二战风云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拿破仑》(正在录制)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郝万山说养生》(正在录制)
王启涛:《蜀地探秘之<李冰与都江堰>》、《忧乐范仲淹》(即将播出)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姜安:《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
李敬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的词》、《司马迁》、《屈原》
李炜光:《正说包公》
高日晖:《范进中举》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王新陆:《解读中医》
康 尔:《传奇紫砂壶》
周文顺:《焦裕禄》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慈禧、康熙、道光、嘉庆)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我读经典之 <论语>的魅力》、《老舍的幽默》、《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阎崇年老师解说《康熙大帝》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周思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文明太后》(即将播出)
李 蕾:《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葛剑雄谈地域文化》
周岭:《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节日》(端午节、春节)、《奏折的秘密》(即将播出)
曾仕强:《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春秋》(即将播出)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未播)、西夏(未播))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
魏新:《东汉开国》
赵玉平:《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曹操》<正在录制>
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梅兰芳》、《伶界大王谭鑫培》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写实徐悲鸿》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
商传:《永乐大帝》《朱元璋》(正在录制)
于涛:《走近曹操》 吴桐祯:《成语趣谈》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刘强:《竹林七贤》 傅佩荣教授解读《孟子的智慧》
朱翔非:《中华孝道》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罗大中:《大国医》(王孟英、钱乙、李东垣、缪希雍、朱丹溪)、《名医是这样成长的》(正在录制)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4月28日起播出)
韩田鹿:《三言二拍》、《大话西游》
梅毅:《梅毅话英雄》(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
李清泉:《英雄项羽》
李晓:《商贾传奇》
厉华:《信仰的力量》
李山:《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正在录制)
彭林:《彭林说礼》
钱斌:《千年一笔谈》
赵冬梅:《千秋是非话寇准》
张召忠:《张召忠说航母》(正在录制)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红楼梦真实结局很恐怖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着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一生红学着作多种,《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 一个人,一卷书,一辈子,其情也深,其人也真。周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生活清贫,为人天真,就像老人对自己的评价那样:一个书生,一个孩子气的书生。
1结缘胡适,步入研红
就读燕京大学时,周汝昌选择的是西语系。他的毕业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着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如果没有遇见胡适,或许他就会成为颇有建树的翻译家。
1947年,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来的信,言及他看到胡适之新近的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提到敦诚、敦敏系曹雪芹生前挚友,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兴奋之下,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很快,周汝昌去拜访胡适先生。让他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在胡适的指导和影响下,1953年,周汝昌出版了自己历时5年的第一本红学专着《红楼梦新证》。这部40万言的着作,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着作。三个月内再版三次,一时洛阳纸贵,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红学史上的地位。为此,胡适也倍感高兴与欣慰,1954年在给吴组缃的信中说道:你在信里称赞周汝昌的书,我完全同意。此君乃是我的《红楼梦》考证的最后一个、而最努力最有成绩的徒弟。
◇编辑提点: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自然也不会遇见之后的种种成功与惊喜。周老在红学上的建树,固然离不开他终其一生的努力,但如若没有兄长的那封信,没有胡适的指导与鼓励,或许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红学第一人。所以,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吧,因为或许就在尝试中,你会找到一生的目标与乐趣。
◇适用话题:把握机遇;勇于尝试;遇见美丽
2 痴迷红学,孤独求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曾发出如此的感慨,只是他不知道,对《红楼梦》痴迷的不仅他一人,了解其中味的也不止他一个。
因痴迷《红楼梦》,老人的书斋就叫脂雪轩,那自然是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合称。曹雪芹着红用了10年时间,周汝昌研红则用了近70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下来,老人着述等身,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继《周汝昌红学精品集》之后,《红楼夺目红》5个月内连续7次印刷,创下学术书畅销的纪录。2004年出版的十卷本、500万字的《石头记会真》,是他和四哥周祜昌字字校订、56年才得以酬愿的心血结晶。
成就的光环易被人记住,可光环背后的辛苦却鲜有人知。要知道,老人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导致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老人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专职的助手,只能靠儿女帮他记录、整理。为了帮助父亲,儿子周建临提前退休加入专事录音。每天上午听儿女读书报后,老人便开始以口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红学研究,九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中国红学会仅为他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老人说: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编辑提点:正如老人所言,痴方能执着,方能锲而不舍。周老先生对红学的这份痴迷和付出、敬业和专注实在令我们感到钦佩和感动。当下的我们拥有比周老便利和丰富千万倍的学习、学术条件与资源,却早已不再拥有周老那样的做稳冷板凳的踏实与坚持。
◇适用话题:拥有的和不再拥有的;坚持到底;痴的力量
3 钟情传统,传播文化
周汝昌不仅是个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治学始以诗词理论、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他曾在着作中写道: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老人酷爱曲艺、尤爱京剧,喜欢书法和作诗。就在今年的雅琴诗社的聚会上,他还当场吟诵诗歌,不知老之将至。
为了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老人年逾90还被请上百家讲坛,他分析唐诗宋词的讲座至今还反复在央视播出。而在国外,老先生也曾讲学宣传,尤其是在美国的那次名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演讲,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在他讲演结束时,主席多次提议他续讲,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
老人就这样默默地为传统文化忙碌着,贡献着,2002年,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编辑提点:在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因为热爱,老人丝毫不求回报地做着别人不屑做的事情,自觉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贡献着一己之力;因为大爱,老人在遭受、言论攻击等百般挫辱、诬陷、排挤后仍无怨尤和悔意,这份赤子情怀,这种宽广胸怀,除了老人,还有谁能做到?
◇适用话题:赤子情深;爱的奉献;敬仰
4 淡泊纯真,扶持后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五十多年来,老人就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一套60平的小房子里。学者刘心武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周老家的情形:家里只有一些旧家具,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学术环境非常艰难。不像有的红学家,住着大宅院,他完全没有那些。老人一生淡泊名利,虽然清贫,却乐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女儿周伦玲回忆说,周汝昌视红楼如生命,平时与人交谈,吟出红楼诗句,虽捻熟于心久矣,却仍会如孩子般,情不自禁鼓掌赞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难怪刘心武这样评价: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不接触社会,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就像孩子。
最令刘心武感动的还是老人对于他研究《红楼梦》的支持,他对于所谓外行、业余研究者的包容和支持最让我难忘,是他用肩膀扛着,让我进入了红学研究领域。这一点上,邓遂夫也十分敬佩和尊敬周老的为人,先生对年轻人十分扶持、爱护。
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史湘云,最佩服刘姥姥,他觉得湘云可爱,刘姥姥质朴,而他亦是这样一个单纯、朴实的人。据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编辑提点:周老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师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造诣的深厚,更在于他性情的纯真和品质的高贵。人们常说,只有灵魂安放在高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限纯净,才能做到淡泊和低调。之于周老,我想是这样的。
◇适用话题:大师的魅力;有种品质叫高贵;洗涤心灵
冯其庸和周汝昌在研究红楼梦上是属于不同派别么?
支不支持和派别没什么关系
周汝昌确实不支持后40回,冯其庸数十年来也一贯坚持认为后40回为续作,并认为后40回难与“云雾天外,高不可攀”的前80回相比肩。
但他们同属考证派期中的曹学
考证派是新红学第一大派,坚守史学本位,运用杜威实证主义方法,致力于考证曹雪芹家事、《红楼梦》版本和成书经过。[1]
曹学:胡适、顾颉刚、吴恩裕、周汝昌、冯其庸。
曹学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史料,勾勒出《红楼梦》诞生的历史背景,通过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来了解《红楼梦》。四字法言:曹贾互证。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哪位以研究红楼梦着称?
曾扬华《红楼梦引论》
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
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朱淡文《红楼梦论源》
冯其庸《石头记脂本研究》
周汝昌、周祜昌《红楼梦真貌》
刘世德《红楼梦版本探微》
郑庆山《红楼梦的版本及其校勘》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吴世昌《红楼探源》
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
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红楼梦》谁评的最好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字数不多,但是有些观点很精辟,毕竟是以女性的细腻思维来看问题。
周汝昌有些书我看过的《红楼十二层》《红楼夺目红》其中有很多观点被刘心武引用。他在探佚方面做出很大贡献,最大特色是字里行间都是对红的喜爱,感情色彩比较浓,他为了看一个少见的版本,特意去了俄罗斯。我建议高中生先看看周老先生的,能激发对红的兴趣
刘心武这几年很流行,他的文风是比较客观的,在秦学这方面研究最深,还有妙玉的身世,挺有道理的,他的书我看过前两本,就像侦探小说似的,一点点推理,也比较有意思,但是很明显他受周汝昌的影响特别大
老一辈的有俞平伯,胡适,鲁迅等人,他们对红的研究相对肤浅多了,而且政治色彩比较浓,不建议高中生看
但是很多红学家在推理的过程中加入的主观猜测特别多,所以我的意见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多加体会,多看原着
关于“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638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