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白礼芳的档案(白芳礼为什么不感动中国)

白礼芳的档案(白芳礼为什么不感动中国)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17    点击:  158 次

白礼芳的档案

网上有关“白礼芳的档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芳礼为什么不感动中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白芳礼,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白芳礼出生于1913年5月13日。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轮车,他成了劳动模范。虽然不识字,他却很喜欢知识,尤其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7年,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

老人一般都是在天津火车站迎送过往的旅客,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困难的人身上。他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红旗,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今年5月,白芳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于7月初出院回家休养。9月,老人病情再度恶化,高烧的同时神志不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在经历了20多天的深度昏迷后,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白芳礼为什么不感动中国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

——读《感动中国2005年候选人——白芳礼》有感

蹬车56年,支教18年,有这么好的人吗?有,他就是感动中国2005年候选人——白芳礼。

农历1913年5月13日,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出生在河北省。他从小没念过书,一生也不识几个字。

13岁时,白爷爷离开老家,靠着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了劳动模范。

让我们想想,13岁就开始骑三轮车赚钱,能承受得住吗? 我们13岁时,不是要读初中吗?而有些少年却不珍惜宝贵的读书时光,只知道吃喝玩乐,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甚至偷盗抢劫。比比这位老爷爷,真是替他羞愧。

1987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白爷爷看到家乡有的孩子上不起学,竟做出了令全家人都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资助老家的学校办教育,为了能让没钱读书的穷孩子上学,白芳礼老人继续蹬三轮车。

为了能救助更多的孩子,白爷爷省吃俭用,甚至摔伤了也不去医院看病,强忍着疼痛继续蹬车……就这样,白爷爷整整支教了18年,一共捐款40余万元,帮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复学,资助了许多的学校办教育。2005年,九十三岁的白爷爷因肺癌而离开人世。

白爷爷,您的事迹令我们感动,我将永远铭记;您的精神我将永远学习。

朋友们,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大脑和坚强的意志来创造出美好的明天!让我们都来学习白爷爷这种不怕艰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老人供学生读书的事迹

CCTV的感动中国评选没有评选上,但在每个人心中白芳礼做的事情都值得感动中国。

白方礼同志曾获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

对于白方礼老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的落选,有网友曾发帖《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来对感动中国评审组委会暗讽。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老人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靠着一脚一 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白芳礼的人都惊异地发现,白芳礼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白芳礼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白芳礼事迹简介短

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二十年时光荏苒,白芳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今天,当白芳礼老人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本报刊发通讯,怀念这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老人。一白芳礼生于1913年,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白芳礼老人的事迹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二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泡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儿八十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破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三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 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

白芳礼事迹简介

白方礼(此姓名是户口本上的正确写法,“白芳礼”属于以讹传讹的错别字),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十三,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2岁(虚岁为93岁)。

白方礼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9年8月10日,白方礼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白方礼老人的捐款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红光中学的藏族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用“白方礼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2001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白方礼



被一件事感动的作文

形象重于生命

看了中央电视台的连续地震报道,很感人,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也挺震惊的。细品起来,一阵揪心。

两个实例。

一是一个震中***员烈士的遗孀,在呼天抢地哀号其丈夫罹难的间歇,忽发想起乃夫的“优秀***员证书”还掩埋在废墟里,恳求抢险的战士千方百计把那张纸发掘出来,然后用手巾擦得干干净净,对着摄像镜头说,以后,要让孩子看看,他爸爸是优秀***员。时间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刚过不久。此时此刻,依然有不幸灾民被压埋瓦砾堆中。苦于没有大型机械,只有坐待时机的份儿。

一张纸,代表对一个生命的最高礼遇。

另一个是,一个震中乡镇的街道办事处委员会,当女***躲过天灾的瞬间,为了使党的旗帜不倒,让群众更有主心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把那块白底黑字的***街道办事处委员会的长条牌匾挖掘出来,毕恭毕敬树立在废墟旁边,尚未坍塌的两层小楼一侧。以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是时也,大批的干部群众还在与死神奋力搏击,命悬一线。大量的公私财物被深埋土堆中,党的重要文件、档案材料、荣誉证书、存款证明、地契台账、村规民约、学习资料……不一而足,都不可以丢,不抛弃,不放弃,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面对地震孤岛,与外界失去联系,难以听到党的召唤,办事处委员会就是最高一级党组织,灾情就是命令,就是党的最高指示,把牌子竖起来,就是把党的旗帜打起来,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

不由得对女***的真知灼见佩服不已。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干部的先锋堡垒作用。

这些电视报道,出现在抢险救灾的稍晚时候,事例和人物、时间和场所都确有其事,可也难免掺入编导的艺术加工。有好多,当时不可能再现的场景,要靠其后的镜头去捕捉,去发掘,然而,她所体现的主题思想无疑是明确无误的,党的力量在群众之中。

一张优秀党员的证书,一块办事处委员会的牌匾,都是党的形象,党的化身。是群众心目中的最高价值所在,甚至重于生命。

白礼芳感动中国的是歌谁有

感动中国——白芳礼 退休三轮车工人白芳礼资助300名贫困学生的故事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家乡的那一次行程,让他在古稀之年开始了朝圣般的追求 这是他弥留的一刻:干枯瘦小的身躯紧贴在床铺上,闭合的双眼深陷在眉骨间,胸腔里发出微弱的喘息声。他已经昏迷了19天。 轻轻地握起老人的手,在已经没有语言的时刻,我们渴望着用心去感受。奇迹竟在瞬间出现:老人慢慢地睁开眼睛,清亮的眸子直直地望过来,嘴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字眼:“好……学……习……”一颗晶莹的泪水从他的眼角边溢出,手心间的温热朝我们暖暖地传来。 呵,老人一定是在幻觉中看到了他资助的学生。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学生,还有什么能让这位93岁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谢幕的时刻唤起心底最后的记忆?! 1986年,74岁的白芳礼从天津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县白贾村。这是一个让他悲伤而又牵挂的地方。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13岁便逃难到天津,做了一名卖苦力的三轮车车夫。解放后,他靠蹬三轮成了劳动模范,并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当他看着他们中的两个成了大学生时,高兴得落了泪。 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发的退休金,他计划回家乡安度晚年。 他走在村里,发现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活的孩子。他问: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们说,大人不让他们上。他便又找到大人问,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大人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 这一晚,白芳礼一夜没合眼。 白芳礼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很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他常对人念叨一个理儿: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眼前家乡的一幕让他无法平静。难道能眼瞅着家乡就这样一辈辈穷下去?能眼瞅着那些没钱的孩子上不了学?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会议,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旧业,挣下钱来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学!” 74岁的白芳礼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车。和以前蹬车相比,他现在感觉目标亮堂。他像是在圆自己的一个梦,这个梦他小时候做过却没能实现。现在,他要把这个梦扩展得大大的,要让它在更多的有梦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都会心酸。 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美味”了。馋得厉害了,就在晚上睡觉时往嘴里放一星肉,含着,品品滋味。 物质生活上压榨到最低点的老人,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更有不为人知的,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跑。 白芳礼生于1913年5月13日,属牛。有人说,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挤的是奶。 他为了什么?对于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心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里称他是“高级神经”。 老人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往里挣才是!”

白礼芳老人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人家叫白方礼

启示

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在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白礼芳的档案

白芳礼,这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白芳礼出生于1913年5月13日。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轮车,他成了劳动模范。虽然不识字,他却很喜欢知识,尤其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7年,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

老人一般都是在天津火车站迎送过往的旅客,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困难的人身上。他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红旗,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今年5月,白芳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于7月初出院回家休养。9月,老人病情再度恶化,高烧的同时神志不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在经历了20多天的深度昏迷后,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关于“白礼芳的档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443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