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白石英的出处(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

白石英的出处(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17    点击:  489 次

白石英的出处

网上有关“白石英的出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本经》。

2.《吴普本草》:白石英,生太山。形如紫石英,白泽,长者二、三寸。采无时。 3.《别录》: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二月采,亦无时。 4.陶弘景:今医家用新安所出,极细长白澈者。寿阳八公山,多大者,惟须精白无瑕杂者。如此说,则大者为佳。 5.《唐本草》:白石英,所在皆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虢州者大,径三、

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

《药对》:湿可去枯,即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 2.《本草衍义》:紫、白二石英,当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张仲景(风引汤)之意,只令fu咀,不为细末者,岂无意焉。其久服,更宜详审。 3.《本草备要》:按湿即润也。润药颇多,石药终燥,而徐之才取二石英为润剂,存其意可也。 4.《本经》: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一作呕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 5.《别录》: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 6.《药性论》: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 7.王好古:实大肠。

由于石英石硬度硬,不容易刮花,所以很多人在装修厨房的时候,都会选择使用石英石来做橱柜台面,但是石英石毕竟没有自清洁功能,那么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

1、石英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而石英石台面的板材主要成分中石英含量高达93%以上,因此被称为石英石。石英石的硬度非常硬,所以一般不容易刮花,也不容易断裂。

2、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白色石英石的原材料存在着品质问题,还有一种就是由于后天形成的,因为业主的使用和保养不到位,白色石英石受到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发黄。

3、有的人会使用烈性洗洁精,使用铁丝球来清理石英石表面的厚厚的污渍,其实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虽然石英石的硬度非常硬,仅次于钻石的硬度,一般的铁器难以对石英石的表面造成伤害。但是使用铁丝球来回摩擦石英石表面的话,那么就会对石英石的表面造成伤害出现划痕。

4、所以当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的时候,不可以使用铁丝球进行清洗,可以使用4B橡皮进行擦拭。假如石英石台面变色比较严重的话,那么可以使用稀钠水、漆料进行擦拭,擦拭完以后还应该使用肥皂水进行清洗,最后擦干即可。

5、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主要原因是因为石英石中的铁氧化造成的,这个时候可以使用草酸、盐酸来清洗白色石英石的发黄区域,清洗完以后,还要使用磷酸加水进行清洗。假如没有使用磷酸进行清洗的话,那么白色石英石的台面就会很快又会变黄。

6、石英石表面对厨房的酸碱一般都有极好的抗腐蚀能力,所以日常使用的液体物质一般都不会渗透到石英石的内部当中。但是如果长时间没有清理或者是保养的话,那么石英石就容易变黄。

7、厨房中是油渍比较严重的地方,假如清理不及时的话,那么石英石表面就会形成厚厚的污渍,想要清楚这些污渍的话,那么只需要使用抹布蘸一些清水或者是肥皂水进行擦除就可以了,假如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刀片来刮去表面的污垢。

以上就是关于白色石英石台面发黄了怎么办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为了防止白色石英石出现变黄的现象,各位朋友一定要做好石英石的清洁和保养的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方解石的中药名称

药名方解石寒水石

别名黄石

汉语拼音fang jie shi

英文名Calcit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cite

归经肺;胃经

中药化学成分含碳酸钙(CaCO3),其中CaO 56%,CO2 44%。混入物有Mg、Fe、Mn以及微量的Zn、Sr等。

功效清热利湿;通脉解毒

考证出自

1《本草经集注》

2《雷公炮炙论》: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

3《纲目》: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块块方棱者为方解石,盖一类二种,亦可通用。

科属分类钙化合物类

拉丁文名Calcite

主治胸中留热结气;黄疸

生态环境分布广泛,是内生热液矿脉及沉积的碳酸盐类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于沉积岩和变质岩中,金属矿脉中也多有存在,而且晶体较好。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泥土杂石。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广东、广西、甘肃、新疆、贵州、西藏、青海等地均有产出。

用药禁忌《本草经集注》:恶巴豆。

动植物形态三方晶系。晶体为菱面体,也有呈柱状及板状者。集合体常呈钟乳状或致密粒状体产出。颜色大都为无色或乳白色,如含有混入物,则染成灰、黄、玫瑰、红、褐等各种色彩。具玻璃样光泽。透明至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可沿三个不同的方向劈开。断面贝壳状。硬度3。比重26-28。

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解毒药

炮制方法洗净晒干,砸成小块。

性味苦辛;大寒;无毒

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的矿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散剂。

出处《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白石英的中药方剂

1温肺下气:白石英甘温,质重主降,入肺经。则温肺下气。常用于肺寒咳喘,肺痿等证。

2温肾壮阳:白石英甘温,甘能补益,温能助阳,入肾经,故能温肾壮阳,常用于阳萎,消渴等证。

3镇心安神: 本品重可镇怯,又入心经,有镇心安神之效,常用于惊悸善忘等证。

4利水消肿:本品甘温,入肺、肾二经,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本品能温肺下气则熊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因能温肾壮阳,则肾能蒸腾气化,因而有利水之功效。常用于黄疸,小便不利,浮肿等证。

5散寒通痹:白石英性温。《神农本草经》载:“除风湿痹”。《千金翼方》则选用白石英,治“风虚冷痹”。若困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致的风寒湿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此乃寒邪偏盛。可用白石英散寒温通而除痹。

6涩肠止泻:本品为矿石类药物,王好古说:“实大肠”,故能涩肠止泻。可用于久痢,症见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按喜温等。此乃脏气虚寒气血不固,滑脱不禁而成。可用白石英,温阳散寒,涩肠止泻。

7鉴别应用:白石英和紫石英均熊镇心定惊,温肺下气,然白石英偏于温肺下气,紫石英偏于镇心定惊。又白石英能温肾助阳,利尿消肿,而紫石英能益血暖宫,用于子宫虚冷不孕。

白石英的选方

①治形寒饮冷,肺气冲逆,作咳作喘,或为哮呛,或为冷怯:白石英二两,日煎防饮,一月平复。(《青囊秘方》)

②治肺虚少气,补虚羸,益肺,止嗽,进饮食:白石英一分(杵细者,绵裹),五味子、白茯苓、附子、人参各半钱,甘草一字。上为粗末,用水五大盏,银石器中煮石英至三盏,投药再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空心晚食前或鸡鸣拂旦服。(《鸡峰普济方》白石英汤)

③治肾腋阳气衰微,津源不能上济于华池,频作渴者:白石英四两,煎汤饮。或加枸杞子二两同煎(《青囊秘方》)

④治心脏不安,惊悸善忘,上膈风热化痰:白石英一两,朱砂一两。同研为散。每服半钱,食后夜卧,金、银汤调下。(《简要济众方》)

⑤治五劳七伤,羸瘦,体热心烦,小便不利,夜多恍惚:白石英五两(炼成粉者),干地黄二两,白茯苓二两,人参三两(去芦头),天门冬五两(去心,焙),地骨皮二两。上药捣罗为末,入石英粉研令匀,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煎黄耆汤下三十丸。(《圣惠方》白石英丸)

⑥治腹坚胀满,世号石水:白石英十两,明净者。、捶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以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日可三度,暖一中盏次之。如不饮酒,即随性少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用。(《圣惠方》)

⑦治风虚冷痹,诸阳不足,及肾虚耳聋,益精保神:一白石英三两,坩埚内火煅酒淬三次,入瓶中密封,勿泄气。、每早温服一钟,以少饭压之。二磁石(火煅醋淬五次)、白石英各五两。绢袋盛,浸一升酒中五、六日。温服,将尽更添酒。(《千金翼方》)

8治风湿肢节疼痛:白石榴鲜根三两,冰糖一两。井水一大碗冲炖,分三次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9治蛔虫、寸白虫:白石榴全根一两。清水煎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③治姜片虫病:鲜白石榴根一两,水煎一次顿服。连续服三至四天。(《福建中草药》)

10治前列腺炎:鲜白石榴根一两,炖精猪肉吃。(江西《草药手册》)

古代硝石是怎么来的,有硝石矿吗?

经炼丹术士提炼出来的,并且中国有大量的硝石矿存在。

古代中国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时写作“消石”,在战国时已用做医药。其化学组成是硝酸钾。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机物质在细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后与土壤中的钾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当秋高气爽的季节,它通常呈皮壳状或盐花状析出来,覆盖在地面、墙脚,这就是所谓的地霜。特别是在猪圈、马厩、厕所附近的墙角尤多。

硝民扫取这种含硝的土块,置于桶内,加水浸泡。经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此外,在某些岩石表面、洞穴或盐沼地带偶尔也会找到它。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大概就是硝石。

中国炼丹术兴起以后,方士很重视硝石,不断摸索它的性质,说它是“感海卤之气所生,乃天地至神之物,能使七十二石化而为水,柔润五金,制炼八石,虽大丹亦不舍此”。在东汉问世的中国早期丹经《三十六水法》中,硝石就是主角。

但是在自然界中又相当广泛地存在一种叫做“芒硝”的物质,化学组成是Na2SO4·10H2O,在盐湖周围会大量析出;或以钙芒硝、白钠镁盐(即硝板)形式存在;也常从盐碱地上离析出来,外貌和硝石颇相似。而两者在我国传统的医药中,医疗功能也几乎完全相同。

所以古人,特别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往往把它们混淆,古书上的记载当然也就相当混乱,什么是真硝石?长时期中众说纷纭。所以要对硝石广泛采集、充分利用并准确地掌握它的化学特性,就得摸索到一些区分它们的方法。

在南北朝时,陶弘景提出了一种鉴定硝石的方法,相当科学,他说:“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在今甘肃)以北诸山有咸土处皆有之。”就是说,把真硝石放在火焰上一烧,它会使火焰呈紫色,与芒硝不同。我们知道,硫酸钠则会把火焰染成**。这就是近代的焰色检定法,我国古代的方士早在1500年前就已经利用过了。

但是真的运用这种方法时,又往往会遇到困难。因为在天然的硝石中总会含有一些芒硝和盐分,而钠所产生的**火焰,其亮度远远超过钾的紫色火焰,因此少量钠杂质的存在,这种靠焰色鉴定的方法就大失效力了。及至唐代,炼丹家们发明了高效的“磺硝法”来制造铅丹。

其工艺过程是先利用熔化的铅与硫磺相反应,使生成硫化铅,然后加硝石一起炒,很快就会生成赤红色的铅丹,而芒硝绝无这种功能,因此这倒不失为一种鉴定硝石的科学方法。

但在唐代时,炼丹家则更普遍地知道了利用硝石的助燃性可以鉴别它:把一小块待检验的硝石投到赤热的炭上,就会猛烈燃烧起来;而芒硝投火中,则先化成“水”,水蒸发尽后,变成白色似枯矾的粉末,与硝石迥然不同。因此,唐代的炼丹家对硝石性质的认识和多方利用就大步前进了,他们在这时期发明了火药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本草纲目-硝石

「释名」芒硝(《别录》)、苦硝(甄权)、焰硝(《土宿》)、火硝(《纲目》)、地霜(《蜀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志曰∶以其消化诸石,故名消石。初煎炼时有细芒,而状若朴硝,故有芒硝之号。不与朴硝及《别录》芒硝同类。

宗曰∶硝石是再煎炼时,取去芒硝凝结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药功力亦缓,惟能发烟火。

权曰∶芒硝,一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时珍曰∶硝石,丹炉家用制五金八石,银工家用化金银,兵家用作烽燧火药,得火即焰起,故有诸名。狐刚子《粉图》谓之北帝玄珠。《开宝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并为一,并详下文。

「集解」《别录》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陇西、西羌。采无时。

弘景曰∶硝石疗病与朴硝相似,《仙经》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此者。或云与朴硝同出,所以朴硝一名硝石朴也。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并未核研其验。有人得一种物,色与朴硝大同小异,如握盐雪不冰,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碱土处皆有之。

志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状如钗脚,好者长五分以来。陶说多端,盖由不的识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岩石间,形块大小不定,色青白,采无时。

时珍曰∶硝石,诸卤地皆产之,而河北庆阳诸县及蜀中尤多。秋冬间遍地生白,扫取煎炼而成。货者苟且,多不洁净,须再以水煎化,倾盆中,一夜结成。澄在下者,状如朴硝,又名生硝,谓炼过生出之硝也。结在上者,或有锋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马牙硝,故硝石亦有芒硝、牙硝之名,与朴硝之芒、牙同称,而水火之性则异也。

崔《外丹本草》云∶硝石,阴石也。此非石类,乃碱卤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怀、卫界,沿河人家,刮卤淋汁炼就,与朴硝小异,南地不产也。升玄子《伏汞图》云∶硝石生乌场,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热点上,便消入石中者为真。

其石出处,气极秽恶,飞鸟不能过其上。人或单衣过之,身上诸虫悉化为水。能消金石,为水服之长生,以形若鹅管者佳。谨按升玄子所说,似与今之硝石不同,而姚宽《西溪丛语》以其说为真正硝石,岂外国所产与中国异耶?抑别一种耶?当俟博物者订正。

「正误」弘景曰∶《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硝石,一名芒硝。《名医别录》乃出芒硝,疗与硝石同,疑即硝石也。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无朴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阴,盐之胆也。取石脾与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

其味苦无毒,主消渴热中,止烦满,三月采于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阴,有盐咸苦之水,则朴硝生于其阳。其味苦无毒,其色黄白,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亦得水而消,其疗与硝石小异。按如此说,是取芒硝合煮,更成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朴硝作芒硝者,用暖汤淋汁煮之,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复炼矾石作硝石,绝柔白,而味犹是矾尔。

又曰∶朴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蚕陵二县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杂黑斑。土人择取白软者,以当硝石用之,当烧令汁沸出,状如矾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并出西戎卤地,碱水结成。

恭曰∶朴硝有纵理、缦理二种,用之无别。其白软者,朴硝苗也,虚软少力。炼为硝石,所得不多;以当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今炼粗恶朴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别录》复出芒硝,误矣。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芒硝,鲜言硝石。

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颂曰∶旧说朴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种。初采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为朴硝,一名硝石朴。又炼朴硝或地霜而成,坚白如石者,为硝石,一名芒硝。又取朴硝淋汁炼煎结成有细芒者,为芒硝。虽一体异名,而修炼之法既殊,则主治之功亦别。然《本经》所载,疑是二种。

今医方所用,亦不能究。但以未炼成块微青色者为朴硝;炼成盆中、有芒者为芒硝,亦谓之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为硝石朴。硝力紧,芒硝次之,硝石更缓。

未知孰是?苏恭言∶晋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张仲景《伤寒论》,承气、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后方》,伤寒时气亦多用芒硝,惟治食不化云,无朴硝,用芒硝代之。是晋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胡洽方,十枣汤用芒硝,大五饮丸用硝石,并云无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间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为精,芒硝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为证,是硝石当时已难得其真,故方书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凌法,用朴硝、硝石、芒硝、马牙硝四种相参,次第下之。方出唐世,不知当时如何分别也?又南方医人着《硝说》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无马牙硝。

诸家所注,三种竟无断决。或言芒硝、硝石是一物,不合重出。或言煎炼朴硝,经宿盆中有细芒为芒硝。或言马牙硝自是一物。今诸硝之体各异,理亦易明,而惑乃如此。朴硝味苦而微咸,出蜀郡者,莹白如冰雪,内地者小黑,皆苏脆易碎,风吹之则结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铸。

以水合甘草、猪胆煮至减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渍一宿,则凝结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扫地霜煎炼而成,试竹上如解盐,而味辛苦,烧之成焰都尽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硝,即是芒硝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炼而成,亦出蜀道,类朴硝而小坚也。其论虽辨,然与古人所说殊别,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总名也。但不经火者,谓之生硝、朴硝;经火者,谓之芒硝、盆硝。

时珍曰∶诸硝,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硝石为地霜炼成,而芒硝、马牙硝是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硝石一名芒硝,朴硝一名硝石朴,之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

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气迥别也。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其《别录》芒硝、《嘉》马牙硝、《开宝》生硝,俱系多出,今并归并之。《神农》所列朴硝,即水硝也,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为芒硝;结出马牙者,为牙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朴硝,其气味皆咸而寒。

《神农》所列硝石,即火硝也,亦有二种,煎炼结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底成块者,通为硝石。其气味皆辛苦而大温。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称,故古方有相代之说。

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医所辨虽明,而以凝水石、猪胆煎成者为芒硝,则误矣。今通正其误。其石脾一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见后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少,即加热者,伏火即止。

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鸡肠菜、柏子仁共二十五个,和作一处,丸如小帝珠子,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赤,投硝石四两于瓶内,连投药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朴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为水。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时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内,即伏火。

硝石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辛,大寒,无毒。普曰∶神农∶苦;扁鹊∶甘。权曰∶咸,有小毒。

时珍曰∶辛、苦、微咸,有小毒,阴中之阳也。得陈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杏仁、竹叶。

「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本经》)。

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蚀疮。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种石(《别录》)。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泻得根出(甄权)。含咽,治喉闭(大明)。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痛,赤眼,头痛,牙痛(时珍)。

资料来源于:李时珍《本草纲目》

“五石散”是什么?名医孙思邈为什么告诫徒弟要将之毁了?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

东汉末年,当朝政局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平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县衙自顾不暇,很多人因此死于非命。

据史书记载:东汉共发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时候,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也见惯了当时的生灵涂炭,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济世为怀的医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实,所以他有机会读书,他也确实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更是接触到了很多医学典籍。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随着日积月累,张仲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也日渐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医术、他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这部着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和中医方剂,五石散就是出自于该着作。

由此可见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而且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张仲景利用这个方剂救活了很多人。由于这个方剂确实效果很好,就这样一直着流传下,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宽广。

根据当时东晋人的说法,吃了五石散之后,人不但不畏风寒,同时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还能治疗腰酸背痛的老顽疾。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

还有些人服用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等一会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

因为功效独特,一时间让人对五石散趋之若鹜。发展到后来,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里没备有五石散,会让主人家觉得是没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关于服用五石散,由于其药性燥热,食用方法也很讲究,也很麻烦,价格也很贵,所以只在士族贵族中间流行。虽然很麻烦,不过那些贵族都是乐此不疲,在当时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静坐,而是要走来走去。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敏感变高,所以急需散热,方式有不停地吃冷东西、喝温酒、泡凉水澡,或者脱衣不停地运动,用出汗方式来发散热量,直到身体的余热发散完全为止。

五石散盛行于 魏 晋 ,就连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在那个时代的熏染下,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对这些服散好处多多的传闻深信不疑,随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达到了沉迷的地步。

《晋书王羲之传》中的记载: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这里说的是王羲之认识有一个叫许迈的道士,两人经常一起游玩,一起服用石散。由于服用途中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于是不惜踏遍万水千山,就是为了采集好的药石。

关于王羲之服用石散,还诞生了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刚服用完五石散,热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散热,老丈人郗鉴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当地文人雅士的风范,于是就决定招他做自己的东床快婿。

这当然是故事了。不过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在东晋时期的上流社会,确实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为什么孙思邈在临终前告诫弟子要毁了五石散

我们先看看游山玩水、抚琴饮酒,长期服用石散的书圣王义之是怎么样的。

长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体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他曾向亲友多次提及: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

王义之更写了(夜来腹痛帖)来抒发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后悔的情绪在里面,可惜已经为时已晚。王羲之长期服散的结果是:干呕、心痛、吃不下饭、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难以治疗。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后,王义之于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岁。

由于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该方药效燥且猛烈,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中毒,还会导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时透彻骨髓,状若颠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人拔刀相向。

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正因为他很长寿,活了141岁,见多识广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对人体、社会的危害,服散恶习的流行也让他深恶痛绝,所以他在临终前就告诫弟子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关于“白石英的出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44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