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白杨礼赞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17    点击:  500 次

白杨礼赞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网上有关“白杨礼赞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杨礼赞读书笔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

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

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1、《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赏析:

第一部分:1-4自然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5-6自然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

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精神),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在上文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上一段的小结,下一段的开端。词句上又与第一、四段呼应。

第三部分:7自然段,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8自然段,揭示中心,点明意义。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自然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拟人化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以课文第七段为例,本段通过对白杨树抒情性的评价,把白杨树进一步拟人化了。白杨树和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婆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那么白杨树美不美呢?单就这一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似乎对白杨树“抑”了一下,但白杨树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大丈夫的刚健美,这就是扬。作者对白杨树作了抒情性的评价,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

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本文排比和反问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

句法的变化如下: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意思的加深:

反问句一:让人由树联想些什么。

反问句二: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比方农民。

反问句三: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反问句四: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以上不难看出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特点。

参考资料:

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写出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想更了解这篇课文,那就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获。

篇一

最初听到“白杨礼赞”这四个字时,我以为这仅仅是一篇咏物的文章,但看到作者是茅盾先生,我便知没有那么简单。

后来,我又详细地了解了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才知从1940年5月起,茅盾先生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了在中国 *** 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未来。因此,茅盾先生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白杨礼赞》来热烈地歌颂根据地的人民,表达了他对中国 *** 和中国人民的高度信任和热情赞美。

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茅盾先生说:白杨树它力争上游,它伟岸、正直、朴素、严肃,它象征著北方的农民,象征著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著在华北平原上纵横决荡的人民子弟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茅盾先生他要赞美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那奋起抗争的炎黄子孙,是那炎黄子孙用心堆砌而成的延绵万里的精神长城。

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觉得拯救中国人的思想比治疗中国人的肉体上的疾病更加重要,茅盾先生和鲁迅先生做了相同的工作,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文字来唤醒中国人。

从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激励中国人民前进,他在用自己对祖国的那颗热忱之心鼓舞著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这就是《白杨礼赞》的真正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借大学者叶圣陶对茅盾先生的一句评价:与其说茅盾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茅盾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篇二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篇三

它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有一种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然只有碗来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著西北风。

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 *** 领导下抗日的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政府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

 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

 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白杨礼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60问答

白杨礼赞

首先是增强文章结构的严密性。 本文开头便以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独自成段,以“实在”一词作强调,以感叹号作结,开门见山,直抒胸意。这种排空而来的强烈感情气势恢弘磅礴,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促使读者急于了解个中原委。在娓娓描述黄土高原景色中,作者一波三折地让读者经历着始而扬继而抑终于扬的情感变化。完成了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绘,也就引出了对生长在不平凡的环境中的白杨树的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个抒情段使文章由描绘白杨树生长环境向描绘白杨树本身外部形态过渡来得非常巧妙、自然。而在完成了对白杨树外部形态的描述之后所产生的崇敬之情:“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自然地引出了对白杨树内在精神的挖掘,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揭示。这又使得文章前后衔接紧密,浑然无隙。在由远及近观赏其外部形态,由表及里洞悉其内在精神并将主旨加以升华之后,以对白杨树的“高声赞美”结束全文,回应开头。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导语:《白杨礼赞》赞美了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下面是该课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着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关于“白杨礼赞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442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