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白头翁鸟属于几级保护(白头翁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白头翁鸟属于几级保护(白头翁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17    点击:  242 次

白头翁鸟属于几级保护

网上有关“白头翁鸟属于几级保护”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白头翁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白头翁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拥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科研方面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白头翁即白头鹎,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白头翁被列入名录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法律保护。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白头翁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白头翁鸟公母的区别:眼睛四周不同;胸部毛色不同;枕部颜色不同;外形不同;大小不同五个方面。

2、眼睛周围的眼睛不一样公白头翁眼睛周围有一圈白毛,而母白头翁眼睛周围没有一圈白毛。胸部毛色不同,公白头翁的胸部是深褐色,而母白头翁的胸部是浅褐色。枕部颜色不同公白头翁枕部的颜色是白色的,比较清晰,而母白头翁的枕部颜色是白色的,不是很清晰。

3、不同的形状公白头翁的形状看起来像葫芦,而母白头翁的形状看起来更苗条。不同尺寸一般公白头翁看起来更大,而母白头翁看起来更小。白头翁是鹌鹑科小鸟,性情活泼,喜欢成群结队生活在果树上。地处长江以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主要在丘陵或平原的乔木和灌木中活动,但也存在于针叶林中。

4、它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食物范围也是非常广的。白头鹎是一种杂食性鸟类,既吃植物材料又吃动物材料,其饮食也随季节而变化。春夏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鞘翅目昆虫是最常见的动物性食物,如鼻甲、步行甲和瓢甲。植物性食物多为双子叶植物,也吃一些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桃、葡萄等。

1、白头翁的名字是由杜甫所起。

 2、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

 3、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

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鹤等。

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冠长尾雉、猕猴、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林麝、红腹角雉、鸳鸯、苏门羚、毛冠鹿、铜鸡、金鸡、白鹇、鹰蛆龟、大鲵(娃娃鱼)、虎纹蛙等。

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豹猫、华南兔、貉狐、红腹松鼠、豪猪箭猪(剌猬)、鼬、獾、黄鼬、青鼬、中华竹鼠、银星竹鼠、竹鸡、红嘴相思鸟、环颈雉、小田鸡、山斑鸡、鹌鹑、针尾鸭、蟾、青蛙等。 省级保护珍贵或有益动物 猴子、黑熊、野牛、狗熊、狼、岩羊、鹿、麂、白头翁、蛇鸟、戴胜、八哥、画眉、灰鹤、啄木鸟、猫头鹰、猴面鹰、杜鹃、黄鹂、燕子、蝙蝠等。

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名单,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哪些

1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黄腹角雉、白鹤等。

2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猕猴、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林麝、红腹角雉、鸳鸯、苏门羚、毛冠鹿、铜鸡、金鸡、白鹇、鹰蛆龟、大鲵(娃娃鱼)、虎纹蛙等。

3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豹猫、华南兔、貉狐、红腹松鼠、豪猪箭猪(剌猬)、鼬、獾、黄鼬、青鼬、中华竹鼠、银星竹鼠、竹鸡、红嘴相思鸟、环颈雉、小田鸡、山斑鸡、鹌鹑、针尾鸭、蟾、青蛙等。

4省级保护珍贵或有益动物猴子、黑熊、野牛、狗熊、狼、岩羊、鹿、麂、白头翁、蛇鸟、戴胜、八哥、画眉、灰鹤、啄木鸟、猫头鹰、猴面鹰、杜鹃、黄鹂、燕子、蝙蝠等。

鸟类档案| 白头鹎

编号: PPPP0898

中文名: 白头鹎

英文名: Light-vented Bulbul

鸟类简介:

白头鹎(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是雀形目 鹎科 鹎属 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

科学信息

分类: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 鹎科 ( Pycnonotidae )、 鹎属 ( Pycnonotus )

地理分布: 繁殖区: 东洋界 : c, s China, n Vietnam, Taiwan

保护级别: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颜色特征: 主要羽色:绿色|green|;次要羽色:白色|white|

属的信息(可无): 无。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

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注意不要陷入白头鹎名字的误区,白头鹎的白体现在眼后而不是(黑色的)头顶, 海南亚种 头部白色甚少)

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 :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 叫声 。

白头鹎亚成鸟

注意白头鹎的亚成鸟整体灰色,仅头部橄榄色,且没有成鸟标志性的白头。

生活习性:

性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

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 鸣声 是多种多样的。

食性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柏、葡萄等。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生长繁殖:

繁殖于3月至8月间。

营巢

营巢于灌木或阔叶树上、竹林和针叶树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状或碗状,由枯草茎、草叶、细树、芦苇、茅草、树叶、花序、竹叶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外径为9-12cm×11-13cm,内径6-7cm×7-8cm,高55-15cm,深4-9cm。

产卵

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红色、被有紫色斑点,也见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点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点的。卵的大小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

亚种分化

白头鹎共4个亚种:

白头鹎指名亚种 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四川、陕西、长江流域、广西、广东,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韩国。

白头鹎海南亚种 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 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体型较小,头部白色甚少 。

白头鹎台湾亚种 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布于台湾(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

白头鹎琉球亚种 Pycnonotus sinensis orii 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和八重山岛)。

保护现状:

白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白头鹎已被列入国家 三有保护鸟类 。

文化内涵: 无。

科学研究(可无): 暂无。

其他: 暂无。

参考文献(来源):

[1]鸟网论坛 地方区 Regional Zone 广东版 Guangdong 鹎: >

关于“白头翁鸟属于几级保护”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44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