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_杀士解析

查阅典籍:《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杀士」原文

  这是一篇残缺严重的文章。不过,仅从标题和两小段残缺文字,我们仍可窥其一“斑”,而这一“斑”也很有一些启发意义。文章的标题“杀士”,即肯于拼死效命的战士之意。文章把这个问题作为专题加以论述,可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古今中外,一支军队要能取胜,一个国家要强大不败,的确必须有一批或者说大批忠贞不渝,肯为之牺牲一切,乃至献出上命的忠诚人士。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特别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用。李渊树起反旗以后,由于李世民用兵有道,节节胜利,在进军途中得到前来归顺的关中大盗孙华。李渊授给孙以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兼任冯诩太守的官职,对其部下众人,也都一一封官,给予丰厚的赏赐。李渊的态度使孙华感激不尽,孙华自愿担任唐军先锋。孙华多年在关中活动,地理熟悉,又有群众基础,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战,唐军得到他为先锋,进展更加快速。在进攻长安城时,孙华奋勇争先,冒着隋军从城头打下的擂石滚木和乱箭,飞越护城河,摇动旗帜,抢先登城,后不幸中箭牺牲,他的榜样,鼓舞了唐军将士。有一位军头,名叫雷永吉,左手拿着刀,右手握着一面盾牌,抢先登上城头,杀开一个缺口,唐军将士随即跟上,杀散城头隋军守兵,打开城门,迎入唐军大队,经过巷战,终于攻下了长安,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是孙华、雷永吉这样的“杀士”,在关键时刻冲上去奋勇拼杀,才为唐军打开了胜利之路。如若不然,唐军一定会损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长安,也必迁延时日。“杀士”的作用十分明显。三国时期也有一例。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时,鉴于前几次都是因军兵久战疲惫,粮草不能及时运到,而不得不退兵,致使徒劳往返的教训,采纳了杨仪的建议,把兵士分成两班,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使兵士得到休整。这次出兵,蜀军连胜魏军几阵,魏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了一些时日,蜀军换班的时间到了。这时正赶上魏军调动雍、凉二州的大军。前来攻击,并派了一支军队去袭击剑阁,企图断蜀军粮道。诸葛亮已洞察了魏军的意图,当即派姜维、马岱各带一万兵去守卫剑阁险要。留下的蜀军要换班,杨仪担心兵力不足,抵挡不住魏军的雍凉大军,建议暂不轮换。诸葛亮却说:“我用兵派将,以信为本;既然有令在先,怎么能失信呢?”诸葛亮下令,让该回去的蜀军,当天就回去。众军听了都感动极了,一致要求留下,杀敌报恩。最后,诸葛亮同意他们留下,让他们出城安营,以逸待劳,等待魏军。而西凉魏军连日急行军赶来,走得人困马乏,刚要扎营,就被这些养精蓄锐自愿留下的蜀军冲了个人仰马翻,溃不成军,遗尸遍野。诸葛亮以信为本,赢得了全军将士的依赖和拥护,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志和献身精神,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得到“杀士”,“杀士”效忠的又一生动事例。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生动地印证了孙膑所说的“杀士”的重要作用以及得到“杀士”的重要条件。我们以为,就得到“杀士”的条件来说,信任人更为重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表明,信义比金钱、地位更加重要,为知己者可以奉献一切,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当今的中国,价值观念虽然有所改变,确实有些人把金钱权势看得比什么都重,但是,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把理解和信任看得比金钱和权势更高、更重。说到革命队伍的“杀士”,那是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相比的。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毅然拉响了导火索,是何等伟大;黄继光舍身扑向敌人的碉堡,以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战友开辟了胜利之路,是何等高尚;邱少云忍着烈火的焚烧,一动不动,保证了敌前潜伏的成功,是何等的坚毅;云南前线自卫反击战,滚雷英雄用血肉之驱为战友趟开了通道,是何等壮烈..中国革命队伍中的这一个又一个“杀士”,和过去的“杀士”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不是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献身,而是为了全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更加伟大崇高。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教育,是革命队伍的长期熏陶,培养了他们的献身精神。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英烈们的献身精神被一些人淡忘了。这种状况需要改变,须知,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让中国更快地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迫切需要大批不计个人名利的“杀士”,他们将成为21 世纪中国的脊梁。   孙子曰:明爵禄而..(以下为散简)..杀士则士....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旁毋....必审而行之。士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wenzhang/3341.html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